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27卷第4期

  • 清末中日文人對影鈔及覆刊漢籍的主張——以楊守敬《古逸叢書》成書過程為例

    許媛婷 清光緒六年(1880),湖北宜都人楊守敬乘赴日之便,廣蒐流散日本的漢籍古本。其後,在短短兩年之間,楊守敬透過日本友人森立之、向山黃村等人協助,取得稀罕宋、元古本二十六種,先是透過影鈔或覆刊方式保留原書樣貌,最後採取「再覆刊」,輯刻成《古逸叢書》。
    本文以楊守敬輯刻《古逸叢書》為例,探討中日文人對影鈔與覆刊漢籍在觀念與主張上的差異性。文中首先釐清影鈔與覆刊的定義與概念;其次透過《清客筆談》一書,論析楊守敬與日本友人森立之對影鈔與覆刊的討論;最後將《古逸叢書》中的三部書《爾雅》、《春秋穀梁傳》以及《論語集解》,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原刊本對照,從中發現彼此的差異性。
    《古逸叢書》的出版,不僅反映出楊守敬在覆刊古籍過程上受到許多外在條件的約束,同時也反映出當他面臨「尊古」與「勘古」兩難困境時,內心曾經有過極大的掙扎與抉擇。即使到了今日,中日學者在看待《古逸叢書》時,雖仍有正反不一的評價,但透過研究,相信對於楊守敬耗費心力,努力促進域外漢籍回流中土的用心,還是應該予以認同與肯定。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0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06
  • 聖主明君的形塑與文物的再詮釋——論乾隆重刻石鼓

    侯怡利 「石鼓」是三代重要刻石文物,更是闡揚儒家思想的重要象徵。乾隆五十五年,八十歲的乾隆皇帝敕令集石鼓文尚存的三百一十字,重排石鼓詩十首,又重刻石鼓,鼓面以石鼓文摹刻重排石鼓詩。本文嘗試以乾隆重刻石鼓為核心,及後續一連串與相關的儒家經典之刻石舉動,用來說明乾隆皇帝除了宣示自身在文化道統上的權威,也極欲在八十五歲歸政前成就所謂「文成武德」,更顯示在執政後期乾隆皇帝是如何有意識地自我形塑己身是一個文成武德的「聖主明君」。
    至於乾隆皇帝重刻石鼓此一盛事,流風所及,亦帶動了相關書法作品的收藏,更由於乾隆時代仿古風氣之盛,與重刻石鼓相關文物的出現,是極佳的範例來說明此類仿古文物所被賦予的時代意義。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560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560
  • 王英明《重刻曆體略》順治本考證

    徐光台 明萬曆四十年(1612)至清順治三年(1646),王英明《曆體略》經歷三階段發展。順治三年五月,次子王懩到常熟巡視蘇松漕運,影響汲古閣毛晉刊刻《重刻曆體略》。由於王懩停留短暫,乃倉促分工,數日內完成《重刻曆體略》,至今仍存六個大同小異的印本。本文根據《重刻曆體略》十一篇序與跋,對現存六印本進行古籍研究與考證,認為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本是其中最早的,同年中秋左右完成的王懩修訂本是最晚的,其間還出現四個變異本,都是倉促趕工下衍生的結果,使此書成為汲古閣出版史中例外的例外。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55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55
  • 北宋官窯研究現狀的省思

    謝明良 本文從研究史的角度回顧了歷來北宋官窯的研究情況。指出有關北宋官窯建置的宋代文獻只有兩筆,而宋元時期的汝窯記事亦僅十餘則。其次,與北宋官窯相關的瓷窯考古則包括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和汝州市張公巷窯。在這樣窘困的條件之下,當今學界有關北宋官窯的種種推論和比附,其實無一說可予證實或證偽。
    宋元時期文獻所見汝窯是否即今日所俗稱的汝窯?已難實證。將傳世的一群優質青瓷命定為汝窯,且留下圖像可供檢證的最早案例是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問題是,影響及於今日的乾隆皇帝之判定是否正確無誤?同樣無從證明。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9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9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