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博物館思惟

    故宮Podcast—面臨挑戰的嶄新嘗試

    林軒亘

    博物館近年常以多元形式進行教育推廣,利用數位方式突破實體的框架,在2020 年因COVID-19疫情影響,使數位形式教育推廣的急迫性更為顯著。Podcast 於2020 年在臺灣竄紅,在視覺媒體已過度衝擊感官的時代,提供聽眾一個以聽覺作為傳達休閒與知識的管道。國立故宮博物院(下稱故宮)於2020 年國際博物館日開創Podcast 節目,以故宮自身為出發點,並以18 至34 歲青年作為主要聽眾族群,製作關於特展推廣、文物介紹、博物館教育等各式議題的節目,期透過自媒體打造親近青年族群的品牌形象,提供青年族群認識文物之美的入門管道,達到青年文化平權的目標。

  • 展場巡禮

    說.古地圖特展

    盧雪燕

    利用線條、符號,以及示意圖像等,將地表週遭資訊,濃縮描繪在載體之上,是為「地圖」, 而「古地圖」,指的便是那一些產製年代,距今有一定時日的地圖了。不管過去,亦或現在, 以圖像語言,表述物景,或者說是空間資訊的地圖本質,古今皆然,隨著時代推移,製圖技術 逐步進化,致使地圖外觀,或是使用方式,產生極大變化,對於人手一機,隨時可獲得任何屬 於地表資訊的現代人來說,那些古人繪製的,有著「圖畫」般外貌的「古地圖」,不但遙不可及, 有時更難以理解,因此,以展出古地圖內容為故事腳本,仿古人說書,藉「說古」形式來介紹 古地圖,從而闡明其特徵,並展現院藏之豐富多元,正是—「說.古地圖」的精義所在。 

  • 展場巡禮

    四季如畫—「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側記

    許文美

    第二季「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除延續繪畫例行展的規模,展出卷、軸、冊、團扇、摺 扇等多種形式的畫作,以及呈現繪畫的時代風格之外,特別挑選幾幅與四季花鳥相關作品,包 括傳宋林椿〈四季花卉〉卷、傳元人〈叢菊圖〉軸、傳宋人〈歲朝圖〉軸、清董誥《畫二十四 番花信風圖》冊等。藉由展示這些作品,讓觀眾認識表現四季推移的繪畫,即使現存畫作以單 一作品形式傳世,背後亦潛在成組、成套的可能性。

  • 展場巡禮

    最迷你的人氣國寶〈雕橄欖核舟〉

    胡櫨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雕橄欖核舟〉是一件著名的巧雕作品,刻工極為精細。舟長 3.4 公分, 寬 1.4 公分,高 1.6 公分,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人氣國寶」中,尺寸最小的一件。縱使如此, 它的高人氣卻不減分毫。究竟〈雕橄欖核舟〉的魅力何在?我們該如何欣賞這件文物呢?透過 瞭解蘇軾遊赤壁的故事,與巧雕工藝發展的進程,我們將能自更全面的角度鑑賞這件最迷你的 人氣國寶。

  • 展場巡禮

    「什麼都賣」的超級推銷員—從〈貨郎圖〉看宋、元時期的貨郎與其職業技能

    許媛婷

    〈貨郎圖〉裏真正吸引眾人目光的,除了畫家的繪畫技巧、用色或構圖之外;有時候,畫家筆 下的貨郎與貨郎擔,或是立於旁邊的婦人盼顧、嬰童戲耍的表情、動作,甚至是手上拿的玩具, 都會成為討論的焦點。然本文關注重點並非上述所言,反而更為好奇的是這群身為貨郎的超級 推銷員們,必須具備哪些技能?還是只要動一動嘴巴,就可以無往不利把商品推銷出去?如果 你也是這樣想的,那可能就大錯特錯了哦! 

  • 新媒體藝術

    青銅器的科幻宇宙—「匠心神技」幕後紀實

    曾一婷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歷年來攝製過許多與文物有關的影片,類型風格不拘,內容 精采紛呈,其中不乏許多具有實驗性質的作品,是一座博物館持續活躍於當下的表徵。而近期 推出之「匠心神技」,是首部以院藏青銅器為主題的動畫短片,影片採用二十世紀以來一直推 陳出新的科幻電影類型,試圖將距離我們有些遙遠的青銅器,置入於宇宙探險的故事背景當中, 並在情節推演之下巧妙呈現文物知識內容。本片透過器物處蔡慶良博士的指導,讓觀眾得以在 星際迷航中,自由探索紋飾風格的流變,以及商周時人的異想宇宙。

  • 文物快閃

    銅鼓賽江神—東漢末至六朝〈立蛙紋鼓〉

    張莅
  • 特展介紹

    畫琳瑯—貨郎圖

    童文娥

    「畫琳瑯—貨郎圖」特展,精選宋代(960-1279)至近代各式貨郎圖,呈現貨郎作品豐富與多元的面向。貨郎擔上琳瑯滿目的貨品,與舊時臺灣流動商販沿街叫賣「喊玲瓏賣什細」的鄉村文化,更有異曲同工之妙。希望透過古代豐富的畫作與文化視野,穿越時空,看見古人生活的美好,讓逛博物館變成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日常。

  • 文物脈絡

    從國差甔看春秋時代齊國國佐的一生

    蔡哲茂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國差甔〉,為春秋齊國的重要青銅器,其銘文記載齊國世卿國佐執政任事,並祝福齊國與國君長壽安康。國差即國佐,其青銅器銘文上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然而在傳世文獻中,國佐的生平遭遇卻徹底相反。本文就國佐所鑄造的這件〈國差甔〉銘文出發,結合《左傳》、《國語》等先秦古籍中的國佐史料,推衍出國佐的生平與其為何在傳世文獻中遭到批評的原因。

  • 文物脈絡

    黑石號沉船—長沙窯與伊斯蘭教禁止像生紋飾的討論

    陳玉秀

    黑石號沉船裝載一批裝飾著像生紋飾的文物航向阿拉伯伊斯蘭世界,適切呈現當時伊斯蘭社會雖因教理,以花卉、書法及幾何紋飾為工藝創作重點元素的同時,在非宗教範疇或與「認主獨一」教義不相左的範圍內,日常生活用並未嚴禁使用像生紋飾裝飾。

  • 文物脈絡

    警世陰屍路—唐宋佛教冥界審判圖像所反映的冥律與刑審制度

    王鍾承

    冥律對民間因具有約制的功能,在中國傳統法律的文化下,屬於司法系統之一環。陽世之罪或恐有不查之處,冥界的審判可補其不足。影響後世至深的唐宋佛教冥界審判圖成功地融合唐代制度和佛教地獄說,形塑出完備的死後地獄旅程與救贖的最後機會,其最主要目的在於勸人為善。至於陰屍路的種種樣貌,實則為警世的威嚇手段,除了期望能令作惡之時人有所警惕、節制外,還反映古代法制司法史的面向。

  • 文物脈絡

    德列斯登珍寶館藏一件中國皇帝琺瑯珍寶?

    Ulrike Weinhold、Rainer Richter合著、金芳如譯

    德國德列斯登(Dresden)綠穹窿珍寶館(das Grüne Gewölbe)收藏品質非凡的琺瑯作品一事,不是秘密。然而有些小件且精緻的珍寶品,容易在丁林格爾(Dinglinger)作坊的獨特作品光環下遭受漠視。2004 年迄今,新綠穹窿珍寶館琺瑯展間展示一件鼻煙壺(圖1 ~3),就是近年被漠然置之的例子。通常綠穹窿珍寶館導覽鮮少提及它,或是當作中國風小瓶述及。直到2013 年一位訪客造訪,他關注這件琺瑯彩繪的精緻作品,當下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它很可能是中國畫琺瑯工藝品稀有的早期案例。我們借助當前藝術史和科技進行探究,成功獲得令人驚奇的多方新知。

  • 文物脈絡

    製作太平—清代宮廷「太平有象」陳設

    林宛萱

    「太平有象」是清代宮廷蔚為風行的裝飾主題,一般認為象負一瓶,取瓶與平同音,係有天下太平的盛世意涵。本文以清代宮廷陳設的「太平有象」為中心,藉由梳理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從幾個例子介紹清代「太平有象」陳設及製作,說明大象本身以及象身上的裝飾組合如何與皇家新年連結,使立體的「太平有象」陳設,不僅是新年時不可或缺的內廷佈置好物,同時也是再現盛世景象的具象化隱喻。

  • 文物脈絡

    院藏鄉土志略談

    盧雪燕

    本院典藏以「鄉土志」,或性質相近的「風土志」、「鄉土教科書」為名的地方志書,總計72 部,地域涵蓋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察哈爾、遼寧、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新疆、青海,比對收錄相對完整,近來出版之《中國地方志集成—鄉土志專輯》目錄所列,以及《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仍不乏稀見書籍,其中河北省《新安鄉土志》、福建省《福安縣鄉土教科書》兩種更僅見藏於本院。

  • 博物新知

    1935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上海預展的近代意義

    黃雯瑜

    1935 年至1936 年間故宮博物院參與了歐洲一項藝術盛事—「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以下簡稱「倫敦展」)。該展地點在英國倫敦的百靈頓廳(Burlington House),緣起自英國貴族銀行家大衛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等人之提案,一方面以祝賀英國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 1865-1936)在位二十五周年為由,另一方面為求對中國文物進一步的認識和欣賞,向歐美各國及中國徵求展品,籌畫此一大規模、世界性的中國藝術展覽會。
    展覽由英方向當時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1888-1952)洽商,經行政院核准,由教育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辦理,1934 年10 月成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籌備委員會」,啟動一切展覽相關事宜。中國方面選送近一千件文物參加倫敦展,其中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占七成以上,係故宮博物院1925 年設立以來首次選送文物出國展覽。在現實政治層面上,開啟了文物外交的先河,並透過展覽改變了西方對於中國美術的認知,在中國美術史的建構上極具有劃時代之意義。而赴英之前的上海預展,則提供了當時中國國內民眾得以親炙故宮文物的難得契機。

  • 博物新知

    十九世紀「中國綠」的研究熱潮

    毛傳慧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掀起了一陣「中國綠」(vert de Chine)的研究熱潮。為了解開這個來自中國綠色染料的神秘面紗,法國織品業者和商人動員自然學者(naturaliste)、化學家、織品染色藝匠(染匠,teinturier)、各國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各界人士對此染料進行調查與研究,以瞭解其製作與印染的方法,特別是用以製作的原料植物。他們一方面在中國搜集該綠色染料的樣本和以此染料印染出的樣品,寄送回法國進行化學分析與實驗,並與歐洲染料進行對照比較;一方面在中國調查該染料的原產地,以確認製作此染料的植物,進而將之引進法國。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法國本土尋找類似的植物,提取染色物質後進行比較實驗,以研發價格合宜、印染效果優良的綠色染料。然而,在獲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後不久,隨著合成染料的問世,「中國綠」的研究熱潮亦迅速退卻,逐漸湮沒於歷史洪流之中。

  • 博物新知

    打開天窗說「亮」話—文物的照明探討

    張琳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典藏華夏文化之精髓,擁有精緻的器物、百千年的書畫精華與珍貴史事的文獻檔案,每年吸引海內、外參訪者眾。博物館肩負博物館典藏(包含蒐藏與保存)、研究、展示及教育的四大使命,現今雖然文物多已數位化,且執行教育推廣功效卓越,但真品實體展示仍是世界各國來訪者不可或缺的期望。然而,展示與文物保存往往是相牴觸的,文物保存者須努力教育觀眾、文物保管者與展示設計者,讓大家理解各項預防性文物保存措施,不僅可以減少衝突與抱怨,更不愧博物館之保存與教育使命。

  • 教育推廣

    高中跨域設計課程在博物館—「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館校合作課程紀實

    鄧欣潔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1 年辦理「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下稱南薰殿特展),展覽規劃前期邀請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教師團隊,共同進行校合作課程,將展覽內容及文物知識融入教學,以學科統整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進行跨域/學科高中選修課程,本文針對合作方案規劃與教學歷程及成果,逐一說明分析,做為未來館校合作規劃之參考。

  • 文物快閃

    富岡鐵齋的煎茶器

    鄭涵云
  • 文物脈絡

    日本近代美術的中國趣味—以堂本印象〈調鞠圖〉對宋代后像的繼承為例

    黃雯瑜

    二十世紀初至1940 年代,日本的美術家、文學家積極取材自中國的風物、歷史故事,抑或能代表中國的視覺圖像,此現象在大正期(1912-1926)達到巔峰。其中穿著中國服飾的女性更是他們常選擇的題材,廣為人知的例子包含菱田春草(1874-1911)〈王昭君〉(1902)、藤島武二(1867-1943)〈東洋振り(東洋模樣)〉(1924)、〈芳蕙〉(1926)、安井曾太郎(1888-1955)〈金蓉〉(1934)等等,作品不勝枚舉。畫家堂本印象(1891-1975)1921 年的〈調鞠圖〉亦屬此類作品。比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宋仁宗后坐像〉和〈宋宣祖后坐像〉等作品之後,可以發現〈調鞠圖〉是畫家在日本美人畫及浮世繪版畫的基礎上,加入上述兩幅宋代后像中的服飾等要素重新組合創出。〈宋仁宗后坐像〉、〈宋宣祖后坐像〉成了堂本印象在時代潮流中表現「中國趣味(情趣)」的素材。

每頁筆數:20
頁次:21/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