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41卷第4期

  • 上品驢藥:中國本草文本中的阿膠論述

    劉世珣

    中國主流本草文獻幾乎都將驢藥列入「獸部下品」,但驢藥中的阿膠因「無毒」、「輕身益氣」等特性,自成一個藥物分類範疇,歸入「獸部上品」,其特殊性不言而喻。歷代本草書和方書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對阿膠的觀察以及認知上的省思,當中有關黑驢皮、阿井水等製膠要素及其對應療效的論述,並非從藥物所含成分、歸經與臟腑辯證理論分析解釋,而是從自然宇宙論的角度切入探討,其背後涉及模擬比類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之間的對應與穩定關係。惟相關論述並非一開始即是如此,而是有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且不同階段的論述,各有其重點與特色。此外,本草方書中辨識真偽阿膠的文字敘述,往往涉及視覺、嗅覺、觸覺等人類的主觀感知,這類感知時常被當作甄別真膠和偽膠的重要判準,形成一種辨藥知識的傳統。綜觀這些阿膠的文本記述,彼此之間既相互傳抄,亦相互質疑,甚至出現挪用、複寫,進而形塑自己是論述原創者的現象。然而,當中透過模擬比類與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製膠要素,很有可能僅是宋代以降本草學家的一種宣稱和論述方式,醫者實際使用阿膠治療疾病時,未必依然注重此原理原則。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57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57
  • 現存《永樂大典》引《山海經》圖像考述

    鹿憶鹿

    原兩萬多卷的《永樂大典》,為永樂年間(1403-1424)由解縉(1369-1415)主持編纂的大型類書,現存八百多卷,分藏在海內外各圖書館。現存《永樂大典》所引《山海經》將近三百處,而圖像只見於卷 910、卷 3007 與卷 22180,共 18 幅,可謂目前所見最早的《山海經圖》。本文根據此殘存的 18 幅引自《山海經》圖像來討論、比勘,包括兩幅奢尸、據比尸圖,15 幅收錄在「人」部的遠國異人圖,與及未見於現今《山海經》的貘獸圖。

    作為目前能見的最早《山海經圖》,《永樂大典》所呈現的造型獨特,與明清的圖像殊異,尤其在遠國異人的髮型上明顯偏好夜叉火焰頭,似有脈絡可尋,而在君子人或穿胸人的圖像,更是在細節上著墨。《永樂大典》所徵引《山海經》,繪製的圖像各具特色,不與他人同,是最早的《山海經》珍貴圖像文獻。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6
  • 集會之門: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基礎建設以及漢蒙滿資訊流通

    孔令偉

    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係中原北部、蒙古與遼東間的交通輻輳。通過張家口的商業活動,明朝試圖維繫所謂朝貢體系,在名義上將蒙古和女真(後改稱滿洲)納為藩屬。此外,明朝在張家口建立情報網絡用以搜集關於蒙古和女真的資訊。藉由派遣通蒙古語的間諜,明朝意圖分化蒙古和女真諸部之聯繫。要言之,明朝的邊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亞各族群的合作。另一方面,蒙古和女真對朝貢體系有與明朝不同的解釋,因此反將「進貢」視為與中國進行經濟交換之良機。同時女真人亦利用張家口的關鍵地理位置與蒙古進行聯絡。換言之,張家口在滿蒙關係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使用多語種資料來源,本文從跨界視角闡述張家口的關鍵地位。

    十五至十七世紀所形成的漢、蒙、滿文多語種史料,為研究明清之際張家口以及漢蒙滿關係提供多元史源。通過發掘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朝兵部題行檔》、《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等多語種檔案史料,並結合官書、奏議、文集等公私文書與故宮收藏之古地圖等圖像史料,本文重點由基礎建設以及資訊流通的視野切入,通過關注明代後期張家口及其周邊防御工事與邊疆馬市之運作,考察該地漢、蒙、滿多元之族群互動。以此探討張家口在近世東北亞地緣政治轉型的進程中,所發揮之關鍵歷史作用。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09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09
  • 意象、想像、理想交織的戰圖:《平定臺灣得勝圖》的製作、重繪、贈送與目的

    盧正恒

    《平定臺灣得勝圖進呈副本》為福康安(1754-1796)聘僱畫工在臺灣製作、北京裝裱並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八月呈交乾隆皇帝(1711-1799,1735-1796 在位)之圖冊。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最終確定選圖、題詩、增繪;此過程已有學者詳實闡述。本文將焦點移往各階段圖繪主導者,包括福康安、清宮以及最後皇帝對此圖利用的三階段。首先關注福康安在完成交辦任務之餘,嘗試在圖中展現自身功績,用以回應皇帝寄予的厚望。隨著此圖在清宮畫家和皇帝意志下轉繪為彩圖、銅版畫,福康安的個人色彩被逐一抹去,並依照過往戰圖繪畫經驗、技法添加了對於臺灣戰場的想像。最後,考證乾隆皇帝視此戰為發生於內地之外的海疆,配合當時滿洲族群認同建構,強調尚武的滿洲在海疆締造之偉業,並將之刻意宣傳於內亞。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使團前來時,更特別選此為禮品贈與。通過分析從《進呈副本》到彩繪本、銅版畫、贈送的過程,理解清代戰圖在層層轉換中,隨著各階段主導人的意志而展現不同的目的和結果。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3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3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