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會之門: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基礎建設以及漢蒙滿資訊流通
孔令偉
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係中原北部、蒙古與遼東間的交通輻輳。通過張家口的商業活動,明朝試圖維繫所謂朝貢體系,在名義上將蒙古和女真(後改稱滿洲)納為藩屬。此外,明朝在張家口建立情報網絡用以搜集關於蒙古和女真的資訊。藉由派遣通蒙古語的間諜,明朝意圖分化蒙古和女真諸部之聯繫。要言之,明朝的邊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亞各族群的合作。另一方面,蒙古和女真對朝貢體系有與明朝不同的解釋,因此反將「進貢」視為與中國進行經濟交換之良機。同時女真人亦利用張家口的關鍵地理位置與蒙古進行聯絡。換言之,張家口在滿蒙關係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使用多語種資料來源,本文從跨界視角闡述張家口的關鍵地位。
十五至十七世紀所形成的漢、蒙、滿文多語種史料,為研究明清之際張家口以及漢蒙滿關係提供多元史源。通過發掘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朝兵部題行檔》、《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等多語種檔案史料,並結合官書、奏議、文集等公私文書與故宮收藏之古地圖等圖像史料,本文重點由基礎建設以及資訊流通的視野切入,通過關注明代後期張家口及其周邊防御工事與邊疆馬市之運作,考察該地漢、蒙、滿多元之族群互動。以此探討張家口在近世東北亞地緣政治轉型的進程中,所發揮之關鍵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