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展覽概述

雄視鉅海—臺灣古地圖

公元1662年,鄭成功(1624-1662)擊退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啟臺灣史上的明鄭時期,此時清政府之於此域外之地,瞭解相當有限,展陳1666年左右繪製之滿、漢文〈臺灣略圖〉,繪製區域僅在今臺南鹿耳門航道及赤磡城、承天府一帶,內容以明鄭軍事布防為重,然而到了17、18世紀交會之際(康熙中),情況已經大不相同,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康熙臺灣輿圖〉,我們看到了臺灣西部由南到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特別是原住民形象與風俗的展現,顯見清政府對臺灣社會文化或整體地理環境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後隨著乾隆皇帝移民政策的開放,漢人大量來臺,展陳18世紀中葉(乾隆中)左右繪製的〈乾隆臺灣地圖〉,圖面上可見漢人聚落600多處,原住民聚落300多處,說明臺灣人口飛速成長,且從圖上方空白處,詳細註寫的「山中」、「山後」原住民聚落名來看,此時漢人對臺灣島的瞭解應該已經擴及東岸。

天涯不問—水陸交通古地圖

公元1368年,哈密王遣使入京,帶來大批「貢馬」。「哈密」,這個嘉峪關外,東南至肅州達一、二千里之遙的西域古國,使臣們是如何行走千萬里,從西北來到帝國東南的應天府城的呢?展陳〈南京至甘肅驛舖圖〉,畫的正是這麼一條自應天府起,一路向西北,最後抵達沙州(今敦煌)的明代主要驛路系統─「陝甘路」交通路線圖,而明繪〈四川省四路關驛圖〉則以成都都司為中心,分繪向北,以及向南的四條驛道,說的則是明代發達的區域驛路系統。
除陸路外,水路交通利用天然水道,成本低,效率更高,中國第一大河─長江,自古以來便是溝通往來、運輸交通的重要命脈,展陳清繪〈長江地理圖〉繪長江中、下游段,述說兩岸防汛兵備之餘,江上舟船星布,說明其作為主要水路交通動脈的事實,而〈長江圖〉則以繪者之航行經驗,詳細繪註長江出海口至武昌間河道之路里程、水位、沙洲、暗磯航行等相關交通訊息。

出版品:《臺灣地圖》

附件下載

名稱 格式
格式:PDF 檔案大小:4 MB 下載次數:2391
格式:PDF 檔案大小:10 MB 下載次數:273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