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梵筴」,源自印度文化,最初指書寫在貝多羅葉上的梵語經文,隨著佛教經典的傳播,以及不同材質載體的運用,逐漸演變成,凡將文字書寫在經過規則裁切的長條載體,按順序疊起,最後以木板上下夾起的書籍,泛稱「梵筴裝」。 「經摺」,源自於書畫手卷,即將長條載體展開後,以一正一反方式,反覆摺疊,最後在首、末加上硬紙(木)保護,形成觀看時可全幅開展,收摺後又宛如冊頁外觀,因經常使用在宗教典籍,故稱「經摺裝」。
本院珍藏善本古籍21萬餘冊,其中「梵筴」,主要是藏、滿文佛典,以及緬甸貝葉經。而「經摺」,則含括10世紀以來的儒、釋、道典籍,兩者數量佔比雖不算太高,但由於多數源自清宮舊藏,故除可考見書籍內容之外,更反映裝潢色彩鮮明、用料華貴、製作考究的皇家藏書特點。
展覽概分「梵筴」、「經摺」兩單元,前者從「寫在樹葉上的書」說起,選展緬甸貝葉經等,述說「梵筴」源起,而「藏文甘珠爾經」、「清文全藏經」、「藏文龍藏經」,則展現「梵筴」的多樣風貌。後者以「手卷」書籍,搭配最早「經摺」裝漢文大藏經─「崇寧藏」(12世紀初),對比、闡述其演進後,再展示儒、釋、道等各種經典,呈現其莊嚴慎重,樸實古雅的特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