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九世紀後半葉的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技術開啟閱讀新紀元;書籍及其承載的知識,發展出嶄新的生命形態。十至十三世紀的宋朝,進入版刻圖籍的黃金時代;從官方到民間,出版活力豐沛,圖書內容多元紛呈。歷經歲月淘洗,校勘嚴謹、工藝卓越、紙墨古雅的宋版善本,不僅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源,更因兼具內斂的藝術美感,備獲藏家矚目、珍重。
一百年前,帝國紫禁城化身公共博物館,昔日秘藏宮廷御苑的宋版古籍,連同專屬皇親貴冑的珍玩器用、翰墨丹青,逐步轉型為普世共享之文化資產。伴隨時事遷轉,故宮文物生根臺灣,除了以清宮遺存精萃為典藏主軸,更匯聚來自各方移撥、捐贈乃至蒐購的特色品類,持續拓展院藏文物範圍與內涵;宋版圖書的數量,則擴增至近二百部,蔚成大觀。
乙巳清秋,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暨遷臺復院周甲雙慶。本次特展,非唯傾盡院藏宋版書之尤稱精善者,且欲揭示最新的編目成果。展覽以多個單元介述宋代書籍出版之地域特徵、學術影響,勾勒「版」與「本」的生命歷程;透過書籍載體的轉型與觀看方式的改變,邀請觀眾發掘古書蘊含的美感元素,望向另一個由版刻印刷與藝術賞鑒交會滋養的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