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文化創意

    博物館授權代理模式初探— 以故宮X史努比聯名專案為例

    毛舞雲

    博物館以直接授權為行銷基礎已有多年,各項業務成果燦然可觀。但在國家政府資料開放政策之下,有償標的無償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挑戰,博物館參觀人數減少且消費緊縮,館所授權收入面臨瓶頸。此時博物館下一個可能的行銷機會何在?爬梳既有制度和案例,同時參考國外授權界的實務運作,發現將商業授權業務委外代理之「授權代理模式」也許是新的可能。本文嘗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為例,梳理授權代理制度發展脈絡,並以「故宮與史努比聯名案例」具體呈現授權代理模式下的博物館行銷新機會。

  • 文物快閃

    替代的美感—明隆慶描紅青花龍紋盤

    黃蘭茵
  • 文物脈絡

    多方角力下的光緒十八年恆春半島「射不力社事件」

    蔡承豪

    「開山撫番」時期,清帝國對臺灣諸多原住民族發動戰爭。爆發於 1892 年(光緒十八年) 恆春半島的「射不力社事件」,是最後一個大型戰役。藉由這場事件,可略觀此一強硬政 策下所導致的地方變局及後遺症實非全如清宮檔案中所宣示者。

  • 文物脈絡

    只知王世貞,不知李時珍?—弇州山人與《本草綱目》

    劉世珣

    李時珍(1518-1593)及其巨作—《本草綱目》在現今社會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過,晚明時期,李時珍在全國的知名度並不高,《本草綱目》書稿剛完成時,甚至沒有 書商有意願出版此書!相較之下,同時期的王世貞(1526-1590)已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 文化品味認證的權威,凡是經過王世貞認可之作,幾乎都大受世人歡迎。《本草綱目》後 來即因王世貞為其作序而得以刊刻出版,留芳後世。

  • 文物脈絡

    弩蛇與華鳥—談弩的裝飾

    鐘雅薰

    你知道在成語「杯弓蛇影」最早的故事版本中,造成蛇影的不是弓,而是弩嗎?因此,「杯 『弩』蛇影」或許是更為貼切的說法。故事中,弩因外形與鮮艷的漆色造成像是蛇的倒影, 本文以此為楔子,討論弩的顏色與紋飾,兩者構成弩的裝飾要素。弩作為一種重要的遠程 武器,軍事、科技方面的討論豐富,反而裝飾方面較無著墨。從裝飾的角度來看,原來還 有另一種動物與弩關係密切:鳥。鳥除了作為弩機重要的裝飾主題,還與弩的功能息息相 關。

  • 文物脈絡

    西方抽象與中國傳統之間—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楚戈繪畫作品賞析

    賴國生

    二十世紀後半,臺灣畫壇受到新一波西方藝術的影響,有許多畫家開始創作抽象繪畫。楚 戈作為一位現代詩人,也贊同抽象藝術,與這些抽象畫家交遊,為他們撰寫藝評。到了 70 年代晚期,楚戈也開始進行抽象繪畫創作,並舉辦畫展,成為一位畫家。儘管楚戈畫的是 抽象畫,他總是在畫中融入中國的傳統。由於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熟悉故宮的館藏, 他許多半抽象的作品可見故宮繪畫名品的蹤跡,而在較為符號性的抽象作品中,則可見中 國器物紋飾的影子。本文藉由楚戈文化藝術基金會捐贈故宮的繪畫作品,探討楚戈遊走於 西方抽象與中國傳統之間的藝術創作。

  • 保存修護

    宋人〈寒林待渡〉修護紀實

    郭倉妙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宋人〈寒林待渡〉軸,主題描寫寒冬孤寂的渡頭之景,以前景松與 枯樹為全幅的主體,後景淡靜空疏,因山石皴法與蟹爪枯枝之筆法,被視為南宋以後之作。 其劣化狀況不利展示懸掛,而列入重新修裱計畫。以期經由修護程序,改善劣化狀況,並 恢復展示功能,同時能兼顧文物歷史訊息,盡可能保留原樣貌,以利後人研究賞析。

  • 保存修護

    古代裝池的補綴與全色—以故宮藏畫為例

    劉芳如

    紙和絹是書畫最常見的載體,兩者都屬於相對脆弱的材質,隨著時間流逝與外在環境因素 影響,作品表面出現老化和破損現象,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歷代修復師在進行重裝的過程 中,做適當的補綴和全色,已成為維持畫面完整的必要手段。一幅殘破不堪的畫,採用類 似的材料補綴,再加上全色後,從一定距離檢視,宛如已恢復作品舊觀。本文擬例舉國立 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實例,據以說明全補修復的三種不同樣態,冀能有助於讀者在欣賞古 畫時,清楚辨識出原畫與修復部位的差異,不至於錯看作品的時代與技法。

  • 教育推廣

    誰人通曉博物館—從故宮與One-Forty合作觀察移工的博物館參觀與學習經驗

    張懷介

    本文首先介紹 John H. Falk 與 Lynn D. Dierking 的博物館學習脈絡模式,如何由個人脈絡分 析博物館觀眾參觀經驗,並將觀眾區分為七種類型;觀察國立故宮博物院做為學習場域的 一個案例 : 故宮與社團法人臺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從 2019 至 2021 年的合作計 畫,包括 : 拍攝影片、製作中文字學習單,引導移工參觀故宮、舉辦徵文比賽,觀察移工 的參觀與學習經驗,並期待未來博物館能為參觀者提供更充足資源與友善化服務,使移工 成為 Stapp 所稱「通曉博物館者」。

  • 教育推廣

    移動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教具箱之設計介紹

    許桓翊

    移動博物館,又稱為教具箱,是一種將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帶出去到各地推廣的一種方式, 除了可以推廣博物館教育外,也讓不方便到博物館的學生能有初步接觸到博物館的機會, 且本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發製作的教具箱不僅根據本院的展覽去設計,讓學生 能認識本院的展覽外,也結合了 108 課綱、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虛 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 VR)及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 RFID)等科技上的結合,搭配材料包以及教案的使用,讓教具箱能夠更貼近博物館教育, 幫助學生使用多元且熟悉的方式來認識展覽中所傳遞的訊息。 教具箱一共做出了「逛市集」、「玩奇珍」、「品茶趣」、「穿時尚」和「收好物」五種 不同的主題,以下將分別以 108 課綱延伸以及數位結合去做介紹,透過教具箱多元的教學 方式,讓博物館的教育無遠弗屆。

  • 教育推廣

    專業攝影棚以外的可能性—國立故宮博物院楷棟堂佛像數位拍攝記錄

    王鉅元

    國立故宮博物院「楷棟堂」展廳內之展品,乃金銅佛收藏大家—彭楷棟先生(1912-2006, 後取日名:新田棟一)收藏之佛教精品。彭先生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起,前後三次捐 贈本院佛教造像藏品,1 因此故宮特闢「楷棟堂」,分別位於臺北本院及嘉義南院,以展 示這批精美的典藏,謹此紀念彭楷棟先生無私的贈予。本院早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開 始進行文物攝影數位化,而這批後來捐贈的佛像正是最早被以數位方式典藏的文物。民國 九十三年(2004)舉辦《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特展》所印製的展覽圖錄,則是 故宮最早一本使用數位影像來印製的圖錄。比照使用數位影像如此便利的今日,十八年前 以數位方式拍攝的這本圖錄別具意義。但可惜的是較早收購的這批佛教文物,在早年無緣 用數位機背拍攝下來而一直展示於楷棟堂展廳之中。此次終於有機會能以更先進的設備來 拍攝,除了可提供大眾較優秀的影像品質外,也希望可以記錄下本次專案拍攝的過程及攝 影手法,藉由筆者在博物館文物攝影經驗,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佛教造像攝影的特殊之處。

  • 教育推廣

    領著親子覓草蟲—隱身在草蟲展中的設計蹤影

    王聖涵

    還記得童年時,幾個朋友一起玩捉迷藏遊戲時的心情嗎?藏身其中時祈禱不被發現的緊張 感,做為「鬼」,在看似空無一人的場所,或大膽翻找,或細心探查蛛絲馬跡,尋找同伴 時的刺激及興奮心情,正是「草蟲捉迷藏」特展規劃階段,策展團隊與各方昆蟲學者共同 合作探索時,所獲得不同與以往的滿足感受。這樣的新奇體驗,希望也能藉由展場設計, 帶給不同年齡層的家庭與親子觀眾,享受「尋找」與「發現」所帶來的趣味。

  • 文物快閃

    非雲非烟更非雨—清蔣溥畫〈御製塞山詠霧詩意〉的山中奇遇

    許媛婷
  • 文物脈絡

    不只是多元—清前期「清文鑑系列」辭書修纂與歷史書寫

    林士鉉

    清前期編纂多語種合璧辭書,樹立顯而易見的多語種碑匾,又長期經營熱河避暑山莊,維繫其 北亞文化特質,加上政教關係不拘一格、旗人與民人有別、藩部與郡縣體制之明顯差異等等多 元特質,因此,一般將清政權定位為一個多元族群政權(a multinational polity)。然而,我們也 應思考當時所追求與實踐的,是否就是一般所說的多元?以下主要以「清文鑑系列」為代表的 多語種相關辭書進行討論。

  • 文物脈絡

    腕中有鬼—王世貞書法評價考述

    陳建志

    王世貞(1526-1590)為明中晚期文壇盟主(圖 1),然其書法在當時未若名聲響亮,是以本人 即曾自嘲曰「腕中有鬼,故不任書。」稱許者有之,如詹景鳳(1532-1602)曰「依稀乎散僧入 聖」,朱謀垔(1584-1628)曰「筆法古雅」,惟不多見。綜觀此類評語大抵抽象晦澀,但似乎 又隱藏著某些訊息,箇中意涵尚待釐清。因此,本文擬就王世貞書法的自、他評價略作整理分 析,並以此為本院「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展(第一檔 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2 年 12 月 25 日;第二檔 2022 年 12 月 28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之芹獻。

  • 文物脈絡

    〈張都大帖〉與〈烝徒帖〉本事索隱

    張焱

    〈張都大帖〉和〈烝徒帖〉的事蹟與繫年尚無定論。本文結合北宋治河事的職責、季節性規律 以及米芾(1051-1107)行蹤,推斷二帖書寫於崇寧元年(1102)秋冬季節,米芾求職蔡河撥發 前後,並通過米芾筆跡的嬗變規律予以佐證。此外,本文結合崇寧元年前後政局變幻形勢,探 討〈張都大帖〉和〈烝徒帖〉的受主以及米芾求職蔡河撥發的歷程。

  • 文物脈絡

    明中期官府漆器兩題

    周少華

    明代,漆器造作發達、成就卓著,這已是學界共識。綜合的介紹、專題的討論已經頗多,但其 間涉及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1436-1521)的內容卻往往很少。主要因 為海內外沒有發現明中期的官款漆器,對此時官府的漆器造作,學界一直深感困惑,多不作樂 觀的估計。不過,若仔細檢核當年的官私記錄,就能發現,以往的觀點多少有些誤會。當時的 官府漆作中,起碼朱紅和朱紅戧金器的生產仍很興盛。雖然螺鈿等品種的造作情形尚且難以判 斷,但就供用而言,一定另有途徑。

  • 文物脈絡

    疫病退散—唐代佛教的另類防治救濟

    王鍾承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逾二年有餘,防治措施不論採用佛系,或是堅壁清野方式,身處二十一世 紀醫學發達的我們仍然處於恐慌之中。自古人類在面對疫病發生之際,易於六神無主,即使盛 世如唐代(618-907),官方醫療的受惠者極為有限,於是宗教成為許多唐人疫病防治的選擇。 除了道教和巫覡之外,佛教的救濟早已行之有年,不可小覷。釋教不但進行實際之醫療,同時 也經由傳教提供心靈的防治,後者之遺存即為本文重點。

  • 故宮掌故

    故宮傳載院史風華回顧淺談

    劉偉傑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自 1925 年 10 月 10 日於北京開立迄今的發展歷程,一直為 人津津樂道。經年以來,故宮除竭力訪覓相關院史物件,更賡續拓展教育推廣等工作。因此, 本文將淺談 2021 年前故宮如何整合圖書館(如徵集著作專文與支援教育推廣等)、院史室(如 彙整公文檔案與影像數位化等)、博物館(如展覽、出版與媒體宣傳等)三者之專業屬性與功 能,達成既以緬懷疇昔,兼亦彰顯院史的目標。

  • 故宮掌故

    被遺忘的故宮遺構—歷史建築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

    林家豪

    對於故宮曾在臺中霧峰北溝的歷史,先前諸多專家學者提及之現場僅存遺構—北溝故宮文物 典藏山洞(以下簡稱北溝山洞),已於 2014 年 10 月 3 日由臺中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此後,民意代表、文史團體雖曾多次介入關切,亟欲提振世人對之關注,然收效有限。因此之 故,筆者特就其文化資產登錄的過程、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的價值,再做說明,期以加強各 界對北溝山洞的認識。

每頁筆數:20
頁次:10/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