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213
  • 展場巡禮

    從「使用者導向」觀點淺談展示呈現—以「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文獻展為例

    黃正和

    一項「服務」被人們稱讚肯定時,往往是因為在互動過程中,人們的需求獲得滿足,目標與期待被達成,甚至感受到超出預期的貼心。博物館是「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展覽是其核心服務,如何兼顧知識傳遞與觀眾體驗,是策展的重要課題,讓「服務」從內容導向走向「使用者導向」,更是提升展覽吸引力與參觀體驗的重要關鍵之一。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為例,嘗試從使用者心理與觀眾經驗的角度切入,檢視各項展示呈現手法與使用者導向思維的關聯,透過梳理現況,期盼發展更多優化「展示體驗」的可能性。

  • 文物脈絡

    所錄皆哀苦之辭—豐坊(1494-1571後)《書秣陵七歌》冊探析

    邱士華

    去年(2024)第三季翰墨空間例行展,以「文人的閒雅生活」為題,展出歷代畫家對文人生活的描繪,以及文人閑居時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藝術成就。在眾多展件中,瀟灑放逸的豐坊《書秣陵七歌》冊,有「天下窮民我最苦」之語,毫無「閒雅」之感。豐坊是誰?為何認定自己是天下最苦之人?他究竟有多苦?下文將由《書秣陵七歌》切入略做探析。

  • 文物快閃

    破解華麗劍柄的紋飾密碼—〈鏤空神人紋銅劍〉

    鐘雅薰
  • 博物思惟

    回顧與前瞻—《故宮文物月刊》與518國際博物館日

    林慧嫻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自1977 年開始,串連博物館界於每年的5 月18 日共同舉辦各類創意活動,並將此日定名為「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IMD),以彰顯博物館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增進與各類觀眾或非觀眾的接觸,及提昇博物館與時俱進、與當代社會議題對話的意識與作為。在多年呼籲下,參與的國家與博物館益多,舉辦的活動也更富創意與多元,5 月18 日也早已成為每年博物館界互相連結與應援的盛會。

  • 博物思惟

    快速變遷中的博物館創新之路—以「南宮學院:卡牌奇遇記」為例

    羅楷盛

    2025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IMD)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為題,闡明博物館如何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激發青年能量,以及適應新興科技領域。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所策劃之「南宮學院:卡牌奇遇記」(以下簡稱卡牌奇遇記)活動為例,茲就「主題訂定」、「虛實整合」、「活動設計」、「結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紀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博物思惟

    聚焦青年力量—博物館與永續發展

    呂憶皖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重要議題,也是近年來備受國內外博物館關注的發展方向。在永續發展的推動上,青年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聯合國2015 年發表的《翻轉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便強調「青年參與」(youth engagement)的重要性。以下探討博物館推動永續發展如何結合青年參與,發揮青年的力量,並輔以相關個案探究博物館永續發展實務之可能性。

  • 博物思惟

    博物館的未來—以SDGs守護文化資產

    鄭邦彥

    2025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2025 IMD)的主題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透過無形文化資產、年輕力量、新興科技(Intangible Heritage, Youth Power, New Technologies)三個子題,探索當今社會與博物館共同面對瞬息萬變的大環境。本文從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簡稱ICOM)於2022 年修訂的博物館新定義出發,解析其強調「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及永續性」(museum fosters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的核心價值,進而闡述博物館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簡稱SDGs)間的內在關聯。最後,以法國斯特拉斯堡市立博物館群(Musées de Strasbourg)為案例,探討博物館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如何透過館外庫房選址與建設,落實「在地永續」的專業實踐,進而守護文化資產,共創更具韌性的未來。

  • 展場巡禮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概述

    許媛婷

    關於「送禮的藝術」,向來是學界歷久不衰的課題。從世界觀而論,有些禮物涉及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建立,可視為外交禮物;若範圍限縮到人與人之間,便如同馬塞爾・莫斯在《禮物》這本書中提到:禮物本身並非重點,而是經由禮物的贈送、接收與回禮,即「禮物交換」所產生的社會關係及其流動現象,才是禮物的意義。換言之,禮物的關鍵不是價值高低,而是送了些什麼禮物?送禮的人究竟在想什麼?才是學界研究的核心。

  • 展場巡禮

    談清代前期的羽翎賞賜

    鄭永昌

    羽翎,雖然僅僅只是一枝禽鳥羽毛,但作為清代皇室與官員冠服穿戴體制上,卻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羽翎須經由皇帝賞賜而得,更是清代官員們渴求盼望得到的飾物。因此,羽翎既代表著來自皇帝的恩典,也同時象徵著身分、等級、權力與榮耀。以往學者研究曾指出中國古代文獻雖已有賞賜羽翎的紀錄,1 但畢竟零散並未形成一種制度施行。然而,清代在羽翎的使用與設計上,不僅具有自身的滿洲特色,更是作為一種制度被納入官服典章進行規範。有清一代,官員是否能佩戴羽翎,必須經得皇帝同意才能佩戴,皇帝藉由賞賜羽翎以攏絡臣僚,強化君臣關係,臣僚間則以獲賜羽翎為榮,得以彰顯身分。禮物在君臣授受之間,反映著一種政治權力的互動。本文嘗試透過清代前期之文獻檔案,了解羽翎賞賜執行的情況;至於清代後期,由於受到大清帝國政治局勢起伏出現質的變化,擬待另文再予討論。

  • 展場巡禮

    以巴圖魯之名—關於清代巴圖魯勇號的歷史與記憶

    林士鉉

    「巴圖魯」一詞流行於清代,曾是當時君主為褒獎軍功所賜的名號,因「巴圖魯」意為勇士、英雄,直接音譯自滿語,讀如baturu,因而有「巴圖魯勇號」之稱。這個語詞其實源遠流長,有其內陸亞洲背景。本文析論清朝使用巴圖魯勇號的特殊歷史機緣,並且對照滿文辭書之釋義,說明巴圖魯如何成為反映滿洲政治文化特色的主要賜號;而即便改朝易代,巴圖魯仍在小說、戲曲裡直接成為勇士、英雄的代稱。「以巴圖魯之名」做為歷史記憶,也成為藝文作品表現清代滿洲特色和滿族原鄉情懷的重要元素。

  • 展場巡禮

    恒看佽手較來親—清代扳指的使用與意涵

    鐘雅薰

    103 陳列室「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出清代扳指與304 陳列室「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展出商周時期(前1600 -前256)玉夬(決、玦)、玉韘,儘管年代相差1800 年以上且造型各異,卻都是射箭時使用的護指。弓箭作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護指亦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從扳指作為實用性護指的基礎性質出發,逐步探索其所衍伸出來之功能與意涵。

  • 展場巡禮

    狀元郎的委任狀—介紹〈景定三年方山京敕書〉

    王廷君

    告身,又稱官告、誥命,簡稱「告」或「誥」,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公文書,是朝廷在命官授職或因功授勳時,頒發給當事人的委任狀,同時也是一種身分憑證,並按等級高低,形制各有不同。告身在原始的創作脈絡中為一種公文書,然經歷漫長的歲月後轉變成書法作品,受人珍藏,比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國寶唐代〈朱巨川告身〉與北宋〈司馬光拜左僕射告身〉皆是如此。2025 年第2 檔的「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例行展(展期:4 月12 日至6 月29 日)則展出一件南宋狀元郎的告身—〈景定三年方山京敕書〉。以下奠基在前人對宋代告身豐富的研究基礎上,1 向大家介紹這件作品。

  • 活動紀實

    「文物管理」論壇紀要

    雷皓天

    2024 年12 月3 日、4 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與協辦單位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於北部院區正館多媒體放映室舉辦「文物管理」論壇,邀請來自日本、英國、荷蘭與臺灣各大博物館研究員,針對典藏文物庫房管理、博物館索引典建置等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本次論壇聚焦「日本庫房管理」、「臺灣庫房整飭」、「臺灣典藏管理」、「陶瓷索引典」四大主題,並包含兩場專題演講:〈大英博物館大洋洲典藏搬遷的挑戰與策略〉、〈公眾注視下的典藏管理〉,於為期二日的論壇內,由國內外共計20 位專家學者與博物館研究員分享寶貴的工作經驗與研究成果。

  • 教育推廣

    「慢」遊故宮—以日本中高齡者為導覽對象

    林郁芯

    顧及年長者較不適宜長久行走或拉車的海外旅遊,因此在日本當地或旅遊網站上,常會看到為年長族群所設計較為輕鬆慢遊的行程。本文嘗試以日本中高齡者1 為對象,精選茶器漆器以及多寶格等文物說明,並適時穿插茶與漆文化的流傳以及中日交流的相關知識,希冀於有限的解說時間達到深度慢遊的導覽成效。

  • 文物快閃

    明代人竟用「打仗」比喻房事?—《修真演義》中的房室養生

    劉世珣
  • 文物脈絡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概介

    劉世珣

    我們擁有身體,但對它卻是既熟悉又陌生。身體不僅難以理解,且隨著時間演進,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其實,除了生物上的構造之外,還有諸多觀看身體的面向。現在,就讓我們透過「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一起一探究竟吧!

  • 文物脈絡

    高濂《遵生八牋》與晚明文人養生

    陳秀芬

    長久以來,養生一直是中國傳統醫家、道家與部分政治權貴關注的課題。自宋代之後,隨著印刷術的變革、商業經濟的發達,各類主題的出版品開始湧現,使得原本侷限於某些特定階層、身分的知識與技術,得以有廣泛流通的條件。同時,帶有宗教、方技色彩的養生思維與作為,也開始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競出。到了晚明,除了道教修練手冊和醫學典籍之外,文人文集、筆記與日用類書也大量轉錄養生法、攝生術,提出紛雜且多元的見解。雖說這個現象非始自明代,但就其出版形式之繁、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卻是在晚明達到高峰。在晚明養生文本作者之中,浙江錢塘人高濂(約1527-1603)可謂獨樹一格。高濂自幼病弱,復患眼疾,故對於養生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以中年仕途不順、晚年隱居西湖,在家世豐厚、博覽群籍和廣蒐奇方的背景下,於萬曆十九年(1591)完成了《雅尚齋遵生八牋》(簡稱《遵生八牋》)。是書彙整歷代養生通論,涵攝導引、吐納、房中、食療、藥餌等身體修練法,融入高濂本人對於精品的鑑賞能力與優雅品味,及晚明流行的茶道、香道與遊道等精華,充分反映了明代雜揉養生於物質文化、彰顯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特色。

  • 文物脈絡

    循部考穴—日本針灸書《經穴彙解》圖像的身體展演

    張哲嘉

    經絡是中國身體觀的核心觀念,生命基本的氣血在此通行;穴道則分布在體表的經絡之上,乃是針灸與按摩治療的主要著力點。唐代名醫孫思邈(581-681?)說:「將欲指取其穴,非圖不可。」針灸圖實乃醫學實踐不可或缺的工具。宋元以後,繪圖多以穴道搭配經絡,混同經絡圖與腧穴圖遂成為主流。針灸之學東傳日本,到了江戶時期(1603-1868)大放異彩,日人不但在學理上推陳出新,更以獨特的視覺美學,呈現出嶄新的身體展演方式。

  • 文物脈絡

    從動物到人身—略談《三才圖會》中的獸首神將

    汪劭純

    在本次展覽「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中的「身體變異」單元,展出許多古代典籍中半人半獸的形象,其中《三才圖會・人物》獸首人身的六丁六甲神將,頭部為十二生肖動物的樣子。在先秦干支系統與宇宙觀的基礎上,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5- 前221)已可以看到十二支與動物的搭配。從考古遺存來看,十二支獸從北朝的純動物形象,演變成半人半獸或完全人身,到隋唐融合佛教藥叉信仰,最終發展為鎧甲武將的形象。他們在佛道教中驅邪護法的定位可能可以追溯到方相、大儺儀式。這些獸首神將不僅是長時間文化積累的產物,更體現了古代對宇宙秩序、時間運行與守護神的觀念。

  • 文物脈絡

    「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介紹

    許文美

    2025 年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百週年院慶,第二季於210、202 陳列室推出「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展期:2025 年4 月19 日至7 月6 日),精選院藏清宮緙繡,以此呈現清宮精彩藏品和織造。

每頁筆數:20
頁次:2/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