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213
  • 展場巡禮

    「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選介—器物篇

    王廷君

    2025 年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正值新春之際,推出「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展期:2025 年 1 月 28 日至 4 月 27 日),以傳統的時令和節慶為主題,分為「年歲時序」、「三節同樂」與「四時接應」三單元,精選以清代為主的書畫、器物、文獻與古籍作品,以饗觀眾。以下選介器物展品,向大家分享歲時的故事。

  • 展場巡禮

    從「守城」到「首城」—清代彰化縣磚城之興築

    劉基安

    雍正元年(1723),清政府設「彰化縣」於臺灣中部、以半線(今彰化縣彰化市)為縣治所在地。從該年算起,建縣迄今已滿三百年。近年來,政府單位常以「古城」形象行銷彰化市,辦理的相關活動很常出現「古城」二字。如彰化縣滿三百歲的 2023 年,縣府便舉辦「彰邑古城— 相遇彰化 300」系列活動響應全國古蹟日;2024 年初,彰化市公所的活動便以「半線古城慶典之都」為名,同年甚至縣府舉辦的美食推廣活動,供民眾兌換的贈品是「彰化古城」紀念碗,1 碗內圖案為古城四城門搭配鄰近的指標性建築。

    除了是「古城」,原先屹立於縣治的彰化縣城,也是「臺灣第一座磚城」。說到彰化始有「城」之出現,同樣要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最初以「徧植莿竹為城」,也就是「竹城」。但在多場民變、動亂中,彰化縣城屢次遭亂民攻破,更加突顯竹城難以守禦的缺點。在地方士紳奏請及倡建之下,縣城的形制由竹城改建為堅實的磚城,並於嘉慶二十年(1815)建造完竣,是為臺灣第一座磚城。在接下來的篇幅裡,本文將先略述彰化有「城」之背景,再聚焦於彰化縣城由竹城轉變為磚城的過程,看看地方士紳如何發揮財力與影響力,投入這場築城風雲之中。

  • 展場巡禮

    築城也築史—院藏臺南城瓦的故事

    蘇峯楠

    六件斑駁的紅瓦片,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文物庫房裡,靜靜躺了超過半世紀。它們來自何方?為何會出現在本院?院內登錄品名只有「殘瓦」寥寥二字,其它紀錄不多,身世緣起彷若成謎。然而,它們表面都有「城瓦」兩個大字,隱約透露了與某座城有關。

    其實,它們是臺灣最大的城牆都市(walled city):臺灣府城(今臺南)的遺存構件。雖然外表陳舊不起眼,但藏在背後的,有一座城池建立的故事,有近現代臺南城市街廓的變化痕跡,更有人們寄託在文物上的歷史記憶。

  • 展場巡禮

    翻山越嶺—乾州永綏保靖三廳縣碉卡全圖

    盧雪燕

    〈乾州永綏保靖三廳縣碉卡全圖〉,是「四通八達 —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第二檔(展期:2024.12.7 ∼ 2025.3.2)的展件之一,內容除可見清代湖南省乾州、永綏二廳,以及保靖縣等三處城、汛、卡、碉等清軍營汛體系之外,從以黃色實線,加上短黑枕木橫線表現的道路,亦可知十九世紀中後期,湘西與四川、貴州交界一帶的交通實況。

  • 展場巡禮

    詩意翩翩—探索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的珠寶藝術世界

    廖家誠

    珠寶藝術結合了精湛工藝與妙想設計,每件作品不僅蘊藏著豐富的靈感,亦訴說著璀璨雋永的故事。擁有百年歷史的法國高級珠寶(High Jewelry)世家 — 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自 1906 年創立以來,以其卓越工藝和豐富多樣的主題珠寶系列,成為高級珠寶品牌代表之一。本文將從品牌歷史背景為始,細探工藝、設計及創作主題等符碼,走進其詩意翩翩的珠寶藝術世界。

  • 展場巡禮

    戴在頭上的名片—「院藏亞洲織品展」展品選介

    林宛萱

    2024 年新一季「包羅萬象 —院藏亞洲織品展」展期從當年 8 月 3 日至 11 月 3 日、11 月 16日至隔年 2 月 16 日。此例行展由「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等三個主題,和觀眾分享傳統織物與服飾的三大功能面向。其中,此次展覽「裝飾與辨識」單元,選件聚焦東南亞及南亞文化中的傳統頭飾與帽子。帽子,仍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服飾配件,像是個人運動防曬必備的鴨舌帽,騎車保護頭部的安全帽,這類帽子強調實用,或兼具時尚性質。而傳統文化中的頭飾與帽子,則泰半隱含著族群與身分的故事,「辨識性」幾乎是內建功能,等待我們進一步地探尋。

  • 數位藝術

    共筆交織—從應用AIGC工具看「富春印象」數位展件

    湛文甫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的延伸,專注於生成內容,提高內容產出的效率和多樣性。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發製作的「富春印象」數位展件,是 AI 技術應用於演繹藝術家風格的一個生動範例,使〈富春山居圖〉(無用師本)提供全新的藝術體驗。本文以開源軟體及數位工具建製 AIGC 內容的工作流程,從應用者角度理解以 AI 技術製作的〈富春印象〉數位展件。在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的展間中,這些數位展件可以視為一種數位原件,為傳統藝術原作帶來嶄新的表現形式與欣賞角度,同時也顯現 AI 在視效內容生產端與人類協作的嶄新可能。不過機器仍在持續學習中,它依賴不同人(創作者及觀眾)對其結果的選擇和評價,以人為本的 AI 技術與 AIGC 應用,透過不斷探索和使用,將科技與文化藝術緊密結合,共同創造出新的價值和突破。

  • 文物快閃

    飄然若仙—明董其昌〈書呂仙詩〉卷

    方令光
  • 展場巡禮

    「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展概介

    蔡承豪

    「城」,聽起來是個遙遠的所在,古老的象徵。但臺灣不少鄉鎮區、學校、道路的名稱中,都可見運用城這個字的事例。國立故宮博物院於 2024 年 12 月 14 日至 2025 年 3 月 9 日間所推出的「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展,即以院藏文獻圖檔為經緯,輔以善本古籍、府城舊瓦,共同來呈現清代臺灣諸城的各種大城小事。

  • 展場巡禮

    臺灣南波萬—從故宮院藏史料探尋諸羅桃城的前世今生

    邱怡靜

    自從荷蘭人於 1623 年在臺南安平建造熱蘭遮城,直到臺灣正式成為清帝國版圖,分疆設治後,不論是在府治或是縣治,清廷在臺灣都沒有建起一座真正能夠抵禦外敵入侵的城郭。康熙四十三年(1704),諸羅縣終於搭建起全臺第一座木柵城垣,且隨著幾年一次的民變,諸羅縣城也從防禦力不佳的木柵城垣,不斷改建成為堅固的磚石城。然而可惜的是,曾經的臺灣南波萬(臺灣 NO.1) — 諸羅縣城,仍然敵不過天災、人禍,最終被拆除殆盡。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中,收藏有多件與諸羅縣城相關之輿圖、檔案文獻,透過閱讀這些史料,不僅可一窺諸羅縣城的建造歷史,也可了解其形制變化與建材之運用,以及歷任諸羅知縣為建造諸羅縣城所付出的努力。

  • 展場巡禮

    略談《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的〈重建臺灣郡城圖〉

    李泰翰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紙本彩繪圖文冊,共有 79 幅,包含 39 幅圖及 40 幅圖說(內一幅題稱「記」),原則上採一圖一說互相搭配,透過此圖文冊頗有助於瞭解清乾隆年間臺灣府知府蔣元樞(1739-1781)的建樹治績。蔣元樞於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中旬署任臺灣府知府,任期三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三月中旬為止。在臺期間亦曾護理臺灣道,為期四個月。他積極加強臺灣各地防務,並推動各項公共設施建設。無論是整建城防、添設敵樓、炮臺、望樓、隘寮,燈塔等,亦或者是重建衙署、學校、廟宇、橋梁、城池、石岸、鹽倉等等,均有所作為。其施政上並得到本地紳商士子多所襄助,因而治績斐然。1 本文擬以《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的〈重建臺灣郡城圖〉為主要討論中心,先觀察蔣元樞對臺灣「府城」的各項防務建設,續介本圖中十個被標註且在圖冊中另有圖及圖說的建築,以期對蔣元樞在府城的建樹能更有瞭解。並擬透過此文,探討〈重建臺灣郡城圖〉與本圖冊另一幅〈重建臺郡橋梁圖〉之關聯。

  • 展場巡禮

    眾志成城—清代臺灣的城垣建築

    賴玉玲

    從文獻上臺灣築城的歷史演進,呈現臺灣由不築城到木柵城、莿竹城、土城,到磚石城出現的發展,隨清廷對臺灣消極治理,到受地方變亂、外來勢力影響的政策轉向,在臺灣各地展現不同城垣的樣貌,也講述一頁臺灣築城史。

  • 展場巡禮

    繪心寫意—一窺書畫裡所蘊含的人情味

    浦莉安

    「繪心寫意 — 書畫裡的人情味」展覽以心意的傳遞為核心,展現古人如何以書畫作品,將心意化為可見、可感的文化載體。作品包括私人書信、繪畫作品、題贈的詩文,以及具贈物意涵的圖像等,其中都可見得對收受者的重視,也展現了人們藉以維繫和深化彼此關係與情誼的期望。展覽規劃為「寓意於物」、「寄興風雅」、「寫景存念」、「遠行贈別」、「願祝嵩高」五個單元,從不同視角呈現人際往來間之溫暖。

  • 展場巡禮

    談琴•說藝—人氣國寶展概介

    策展團隊(林容伊、方令光、鐘雅薰)

    「人氣國寶展」為本院南部院區常設展,旨在透過深入且獨特的角度推介院藏書畫及器物類精品。雖為常設,但採用迷你特展的形式,每三個月即會更換不同的展示主題,希望來訪者在輕鬆遊走間,以新鮮的目光認識精品文物。本檔展期為 2024 年 11 月 5 日至 2025年 2 月 2 日,以琴為題,邀請觀眾一同賞鑒院藏傳世古琴與探索相關藝術文化。

  • 展場巡禮

    談琴•說藝—人氣國寶展概介

    策展團隊(林容伊、方令光、鐘雅薰)

    「人氣國寶展」為本院南部院區常設展,旨在透過深入且獨特的角度推介院藏書畫及器物類精品。雖為常設,但採用迷你特展的形式,每三個月即會更換不同的展示主題,希望來訪者在輕鬆遊走間,以新鮮的目光認識精品文物。本檔展期為 2024 年 11 月 5 日至 2025年 2 月 2 日,以琴為題,邀請觀眾一同賞鑒院藏傳世古琴與探索相關藝術文化。

  • 展場巡禮

    談琴•說藝—人氣國寶展概介

    策展團隊(林容伊、方令光、鐘雅薰)

    「人氣國寶展」為本院南部院區常設展,旨在透過深入且獨特的角度推介院藏書畫及器物類精品。雖為常設,但採用迷你特展的形式,每三個月即會更換不同的展示主題,希望來訪者在輕鬆遊走間,以新鮮的目光認識精品文物。本檔展期為 2024 年 11 月 5 日至 2025年 2 月 2 日,以琴為題,邀請觀眾一同賞鑒院藏傳世古琴與探索相關藝術文化。

  • 展場巡禮

    國寶新詮—當毛公鼎遇上心理學

    蔡慶良、賴文崧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本院)收藏的青銅器舉世聞名,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其中毛公鼎更是國之重寶,相關論文汗牛充棟,可謂臻於完善。然而過往以來,仍未有文章是以心理學角度研究毛公鼎使用功能和造形紋飾之間的關係。本文是本院和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合作的國科會計畫「從『不可能』到『可能』:探討三維不可能物體的知覺推論與神經活動」之中青銅鼎分項研究的初步成果,希望對前述問題能提出另一可資參考的研究方式。

  • 他山之石

    國外博物館寄存案例及其啟示

    吳偉蘋、潘怡仲、鄭邦彥(依姓氏筆畫排序)

    關於博物館文物寄存,〈長期借展:一個典藏管理架構下的提案〉一文,便以歐盟體制下的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為範疇,認為「長期借展(寄存)有各種好處;它預設並促進了博物館與館員間的關係,建立起各族群間的信任感⋯⋯」。受到該文提案的啟發,本文將梳理羅浮宮、大都會美術館寄存案例,以及日本國立博物館寄託制度。從這些案例中,可知以「寄存」(long-term loan / 長期借展)作為博物館豐富館藏的徵集策略,並不罕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如何妥善管理寄存文物、與寄存者建立長期的友誼與信任的關係,以及向觀眾傳遞寄存文物背後的故事,對不同世代的博物館及其館員,都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 他山之石

    國外博物館寄存案例及其啟示

    吳偉蘋、潘怡仲、鄭邦彥(依姓氏筆畫排序)

    關於博物館文物寄存,〈長期借展:一個典藏管理架構下的提案〉一文,便以歐盟體制下的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為範疇,認為「長期借展(寄存)有各種好處;它預設並促進了博物館與館員間的關係,建立起各族群間的信任感⋯⋯」。受到該文提案的啟發,本文將梳理羅浮宮、大都會美術館寄存案例,以及日本國立博物館寄託制度。從這些案例中,可知以「寄存」(long-term loan / 長期借展)作為博物館豐富館藏的徵集策略,並不罕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如何妥善管理寄存文物、與寄存者建立長期的友誼與信任的關係,以及向觀眾傳遞寄存文物背後的故事,對不同世代的博物館及其館員,都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 甲子萬年

    翠玉白菜成名史

    汪劭純

    從隨時被遊客包圍的展櫃到吉祥物小翠,以及琳瑯滿目的周邊商品,〈翠玉白菜〉被媒體形塑為「國寶」,並被大眾認為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必看展品,無庸置疑堪稱故宮的頭號巨星。然而翠玉白菜為何擁有如此高的人氣?它的成名又代表什麼意義?不是玉匠的手上或是在紫禁城永和宮的前半生,而是在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翠玉白菜才迎來屬於它的時刻。

每頁筆數:20
頁次:4/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