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213
  • 培力.推廣

    從學生觀眾到推廣夥伴—「故宮校園大使」計畫的培力與實踐

    鄭莉蓉
  • 培力.推廣

    從「參觀」到「參與」—特殊境遇青少年的故宮之旅

    陳彥亘
  • 培力.推廣

    博物館的視覺障礙青少年文化培力實踐—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

    林質安
  • 展場巡禮

    「宮樂響起:文獻中的宮廷音樂」展覽介述

    葉淑慧
  • 展場巡禮

    乾隆與大清禮樂的建構—以《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為核心視角

    余慧君
  • 展場巡禮

    生命的喜悅—現代繪畫的挑戰

    曾少千
  • 展場巡禮

    江戶兩惡所—浮世繪中的吉原及芝居町

    黃雯瑜
  • 甲子萬年

    密檔微光—彭喜家族的亂世浮生

    蔡承豪
  • 保存修護

    清代首飾類文物的修復

    陳澄波
  • 數位典藏

    透過鏡頭或畫筆—再現文物的不同方式—以《寧壽鑑古》銅器提件拍攝為例

    王鉅元
  • 文物快閃

    水口天空的異國情調

    朱龍興
  • 他山之石

    「吉美博物館與考古研究」演講紀實

    文森•勒菲弗(Vincent Lefèvre)著、賴依縵譯

    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是法國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近六萬件(加上55 萬張照片),地域範圍從阿富汗到日本,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儘管十九世紀後的藝術品不多)。誠然,博物館保存和展示的許多文物本質上都是考古文物,但本次講座的目的是聚焦在考古研究,即由博物館管理或共同合作的發掘和實地考察。

  • 他山之石

    V&A博物館年度特展制度與實踐—以「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爲例

    張弘星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特別展覽業已成為全球各大博物館最大的年度公共項目,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 博物館)自然也不例外。每年,V&A 博物館推出的年度特展吸引了大量媒體、政界、商界、藝術界、學界人士、普通英國民眾、以及國際遊客慕名參訪,為博物館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至於這些特展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才得以形成則鮮為人知。本篇以本人親自參與策劃的「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為例,與讀者分享本館年度特展背後的策展制度與實踐。

  • 他山之石

    研究員與學藝員之間—日本博物館策展人的展覽與教育活動

    吳孟晉

    日本的大多數博物館通常並不設置「研究員」,而是設有稱為「學藝員」的專業職位。這項制度上的差異,也引發對「學藝員」與「研究員」在職責內容上的異同、各自優勢與侷限的探討。舉辦展覽會是研究員和學藝員工作的核心。不過,日本的學藝員也面臨諸多限制和挑戰,還在教育推廣方面亦負責多項業務。本文將筆者曾於博物館中從事學藝員工作的經驗,簡要介紹「研究員」與「學藝員」之間的一些實際情況。

  • 他山之石

    戰火浮生—納粹掠奪下的羅浮宮文物遷徙實錄

    王瑞婷

    1939 年夏末德軍佔領巴黎前夕,為躲避納粹掠奪,由時任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秘書長喬加主導了長達八年的文物遷徙行動。8 月25 日起接連三天,在官民密切合作下,由各式車輛組成的203 臺車隊,將4000 多件畫作、雕塑及文物運往羅亞爾河谷及鄰近省份的城堡、修道院、博物館等地存放。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總共歷經十次大小不等的遷移,且逃且隱,蒙受動盪。浩劫過後,這些文物直到戰後1947 年才陸續盡皆重回羅浮宮。歷時多年的遷徙行動涉及文物的流轉與保存、藝術與政治間的籌碼交換、歷史記憶保存等深刻命題。戰火下的文物浮生頌,至今仍悽愴動人。

  • 他山之石

    探索易讀的N種可能—西班牙博物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易讀案例分析

    吳侃娟

    「易讀易懂」正如字面所示,意指容易閱讀和理解。然而,製作一份符合易讀原則的文本,卻需縝密構思和精心考量。雖然易讀資訊能使多元族群受益,其核心對象仍以心智障礙者與其他閱讀困難者為主。關於易讀運動的發展,國內論述多以英國經驗為起點,而西班牙的易讀研究則認為瑞典為最早的實踐者。事實上,西班牙不僅是全球首度制定易讀技術標準化的國家,亦長期致力於博物館文化平權及資訊近用的推動,其相關成果卻少為人知曉。因此,本文將探討「易讀」發展脈絡、適用對象及設計原則,並以西班牙博物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易讀服務為案例,分析其設計策略與實務操作。同時,筆者亦將結合參與易讀製作的實務經驗與觀察,反思易讀服務的多元可能性。

  • 他山之石

    倫敦國家藝廊One Gallery Hub—後疫情時代以人為本的工作空間

    方慧潔

    博物館觀眾對於館內「前場」與「後場」的分野,大多是透過「員工專區,請止步(Staff Only)」這類標示來感知與辨識。這些隱藏在門後的空間,因長期不在公眾視野之中,即便是館內工作人員,也往往習以為常,鮮少留意或討論。
    筆者於去年前往英國洽公期間,有機會進入倫敦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後場,對其整建後的辦公空間印象深刻,返國後持續與館方聯繫,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本文將介紹這個名為「One Gallery Hub」的辦公空間,並分享其設計理念與空間特色。

  • 展場巡禮

    戀夏浮世情—江戶人的夏日風景

    朱龍興

    今年夏季,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策劃推出「江戶浮世之美」特展,展覽規劃四個主題單元:「川流豐華」、「城市時光」、「旅遊樂趣」與「跨界交流」,呈現江戶城市文化的繁榮光景。展期從2025 年5 月30 日至8 月31 日,以94 天的時光,與觀眾一同分享江戶人的浮世百態。
    開展首日適逢端午假期,賦予展覽特殊的時節意義。「浮世」一詞本身即蘊含對時間流變的感知與反映,因此,展期中的端午與七夕等節慶,也就成為規劃的軸線之一。
    江戶時代(1603-1868),除了特定的節日,市民階級享受日常生活當下的態度,也是「浮世」對於即時感受的核心概念。即便是突然落下的雷雨,都是浮世繪師極欲捕捉的瞬間畫面,這些皆化為今日人們遙想江戶繁華歲月的重要圖像。
    本文以展期所涵蓋的節慶:端午、七夕,以及酷暑常見的陣雨為主題,期望經由東亞民眾中所熟悉的題材,開啟欣賞江戶浮世之美的視窗。

  • 展場巡禮

    「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展覽重點選介

    吳誦芬

    今年六月到八月,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專門介紹院藏書畫裡的吃吃喝喝,邀請大家觀展「視吃」,一窺書畫文物中的飲食天地。在S203 展廳備有生料、熟食,有宴席珍味,也有清淡小菜。為您請到北宋美食家蘇軾(1037-1101),分享美酒佳釀、豆粥和海鮮。他的好友,信佛茹素的黃庭堅(1045-1105),介紹惜福暗黑料裡。同時展出康熙年間(1662-1722)論及調理蝦蟹做法的圖譜《海錯圖》,以及「南張北溥」張大千(1899-1983)和溥儒(1896-1963)的生活軌跡。還有其他珍味佳作,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南院,以逛菜市場的心情輕鬆看展!以下為各單元重點展件選介。

  • 展場巡禮

    人體中的氣—道家和道教的觀點

    劉貴傑

    「氣」貫穿天地與人身,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理解宇宙生成與身體運行的關鍵概念。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本文為此特別聚焦道家與道教中對「氣」的論述,從哲學思考到身體修煉,從自然運行到生命維護,層層揭示古人如何以「氣」為核心建構身體觀,邀請讀者一同探索「氣」在中國身體知識中的奧祕與活力。

每頁筆數:20
頁次:1/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