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02
  • 保存修護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銅銀鑲嵌紫檀盒修復

    陳澄波

    本次所修復的文物主要為鑲有銅銀卷草與回字紋飾之清代紫檀木盒,其盒上嵌有銀質乾隆 御筆十全老人之寶說以及八徵耄念之寶記的品名,顯示出應為乾隆(1711-1799)晚期為勉 其豐功偉業所製之器。但經自然老化與年代久遠等因素,其外盒與其上的鑲嵌紋飾已多有 鬆脫、遺失、缺損以及前人舊修等狀況,除使該物件不復舊觀外,更失去其原有華美的裝 飾意味。故本次的處理將著重於鎏金黃銅和銀質紋飾之修復與復原,使該器形除可盛裝原 文物的功能外,亦致力於復其原有強烈裝飾工藝性的外貌,以彰顯其工藝美學上的價值, 期未來也能增加展示之深度。

  • 文物快閃

    古劍解密—瑯琊寶鋒

    鐘雅薰
  • 展場巡禮

    塵海瀲影中,情的流動—南院翰墨空間「情為何物,一往而深」主題展簡介

    鄭淑方

    近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隔離、封城、鎖國,斷裂了人際與國際間的互動。在如此驚怖恐慌中,我們共同走過了親友摯愛病危與告別的傷慟,疫情讓人沈澱,常,竟是無常,回首,唯留「情」字。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擬真物象」選件介述

    陳玉秀、林宛儒、王健宇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常以自然為師,或利用自然的事物作為材料,無論是畫樹、刻石、雕玉或製作陶瓷器,無一不是向自然師法或取材自然。而在自然界中,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泉源,在故宮眾多的文物主題中,動物主題更是受到觀眾青睞和歡迎。動物主題的文物,有的外型可愛討喜,有的更被古代人們或是藝術家賦予特殊意義,例如駿馬象徵人才,公雞則帶有昂揚甚或太陽神使者的意義,鴨子則有柔和的女性意涵,兔子更和屬兔的乾隆皇帝有所連結。本展展出的文物,除了欣賞藝術家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外,更能令看官進一步理解文物背後豐富的寓意。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擬真物象」選件介述

    陳玉秀、林宛儒、王健宇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常以自然為師,或利用自然的事物作為材料,無論是畫樹、刻石、雕玉或製作陶瓷器,無一不是向自然師法或取材自然。而在自然界中,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泉源,在故宮眾多的文物主題中,動物主題更是受到觀眾青睞和歡迎。動物主題的文物,有的外型可愛討喜,有的更被古代人們或是藝術家賦予特殊意義,例如駿馬象徵人才,公雞則帶有昂揚甚或太陽神使者的意義,鴨子則有柔和的女性意涵,兔子更和屬兔的乾隆皇帝有所連結。本展展出的文物,除了欣賞藝術家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外,更能令看官進一步理解文物背後豐富的寓意。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擬真物象」選件介述

    陳玉秀、林宛儒、王健宇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常以自然為師,或利用自然的事物作為材料,無論是畫樹、刻石、雕玉或製作陶瓷器,無一不是向自然師法或取材自然。而在自然界中,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泉源,在故宮眾多的文物主題中,動物主題更是受到觀眾青睞和歡迎。動物主題的文物,有的外型可愛討喜,有的更被古代人們或是藝術家賦予特殊意義,例如駿馬象徵人才,公雞則帶有昂揚甚或太陽神使者的意義,鴨子則有柔和的女性意涵,兔子更和屬兔的乾隆皇帝有所連結。本展展出的文物,除了欣賞藝術家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外,更能令看官進一步理解文物背後豐富的寓意。

  • 展場巡禮

    成為王之前—中國史前玉石鉞成形的歷程

    鐘雅薰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 2023 年 12 月 1 日起展出的古代兵器展,從「如何使用?」的角度向觀眾介紹古代青銅兵器。其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一點是,兵器的功能除了作為戰場殺傷利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禮器。尤其兵器自帶的殺伐威力,往往是用於表述王權、軍權等等很有 power 的禮器。本文所介紹的鉞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權力象徵意涵的禮兵器。

  • 文物脈絡

    記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

    謝明良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是著名的北宋法書。不過,本文則是就該尺牘的「青甌」記事,引伸談談宋人以青瓷盌喝茶,以及唐宋人以陶瓷做為交際饋送的風氣。另外,從所使用羅紋砑花箋紙所飾對蝶紋樣,介紹了宋代對蝶紋的流行,而此一時尚紋樣也反映在蔡襄秘藏的建窯黑釉盞。

  • 文物脈絡

    表殊榮而符名實—清末禁衛軍皇族藩屬勳戚爵章的設計

    周維強

    清末君主立憲制的推動,使得向西方學習各種制度成為風尚,這種氛圍也影響了軍服和徽勳章的西化。宣統元年(1909),攝政王載灃(1883-1951)因宮禁廢弛,新設禁衛軍,由其弟載濤(1887-1970)任訓練大臣。載濤就任後,擔負起建立新軍的工作,積極地設計禁衛軍的旗幟和服色章記,希望把其打造為一支服裝整肅鮮明,獨特於各軍的勁旅。禁衛軍亦學習西方宗親貴冑進入軍隊服務的傳統,以閑散宗室充兵入伍。因此,除了階級章外,還需要配戴爵章,用以識別愛新覺羅皇族,以及屬於外姓貴族的藩屬蒙古、公侯伯子男爵和額駙等勳戚的等級。有別於載濤其他師法西方旗幟服章設計,爵章設計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涵,他將傳統的冠服制度,成功地轉化進爵章的設計中。

  • 文物脈絡

    見微知著—西周中期玉器的藝術特徵及改製器復原研究

    葉笛生

    陝西周原為周人龍興之地,出土眾多玉器,年代多為西周中晚期,是研究西周玉器相關問題的重要資料。筆者有幸於 2017 至 2019 年之間,協助當地學者再次整理過去數十年周原出土的玉器,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扶風強家 1 號墓出土的〈四璜聯珠組玉佩〉有兩件玉組件改製自早期玉器,從而引起筆者研究興趣,意欲探究其中一件的原器為何。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不但也藏有經修改過的西周玉器,故宮院藏其他西周玉器更是研究周原出玉器的重要參考,因而產生比較分析的研究動機,本文即為初步研究心得。

  • 保存修護

    保存科學發展概述

    莊子慧

    文化遺產承載著過往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和智慧結晶,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時間流逝,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產生劣化,包含人為的破壞、自然環境的改變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於 1972 年的《文化遺產公約》中將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一詞進行了定義,並且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提供了標誌性的方向,包含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機構、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建立培訓中心等。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文物保存(conservation)已經發展成一門跨領域的學問,科學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文透過回顧相關歷史脈絡,以及科學在保存(conservation)1 上的應用,做一個概述探討。

  • 保存修護

    淺述線裝古籍裝幀與修護

    謝宜君

    古籍承載前人的學問薈萃,裝幀形式也隨歷史演進而改變,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及線裝等。本篇僅對常見的線裝古籍從結構、修護步驟與裝幀部分作淺述,其他形式不在此篇討論範圍。

    筆者於 2017 至 2021 期間緣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登錄保存處參與圖書文獻修護工作,約滿後持續為私人藏書大家修護古籍至今,陸續也累積些許修護工作上的心得,本篇梳理筆者於線裝古籍的實際修護經驗,綜結此文與同好分享。

  • 活動紀實

    展覽操作的模式—以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

    蔡昕容

    每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會推出許多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為例,除了例行的常設展之外,還有主題多元、甚或跨館際合作的特別展。這些形形色色的展覽是如何形成的呢?展覽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博物館又希冀藉以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觀眾?本次故宮特邀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以下簡稱荷蘭國家博物館)王靜靈策展人,分享該館策展的操作模式,除了透過館際交流相互增益,也得自另一個角度向讀者介紹平素較不熟悉之博物館的日常工作。

  • 編纂實務

    期刊編輯的「超級任務」—以《故宮文物月刊》為例

    蔡純純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於 2022 年 8 月公布博物館新定義:「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彰顯博物館在推動文化和知識的傳播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從文化部 2015 年 7 月 1 日制定之博物館法第 9、10 條揭示之博物館功能、目的及達成方式中,可看出出版品之重要性。為達成此二條文所揭示之博物館傳統五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保存修復與教育功能,無不需利用出版品傳播推廣博物館典藏品知識、內涵、研究及保存成果。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期刊—《故宮文物月刊》為例,介紹博物館期刊編輯工作內容特質與編輯所需技能,從出版流程中瞭解期刊編輯如何兼顧學術、普及教育、傳播藝術文化、宣揚知識與美學。

  • 文物快閃

    從院藏三幅王府平面圖看清代王府建築規制

    鄭永昌
  • 展場巡禮

    「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觀展指南

    鐘雅薰

    兵器作為征伐利器,自古即是戰爭的勝負關鍵。從細磨玉石、熔融鑄銅,到進一步淬鍊成 鐵,冷酷的兵器世界,蘊含人類對於鋒利、堅韌持之以恆的熱切追求。同時也因兵力之於 統治的重要性,兵器更成為權力或信仰的禮器,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展以青銅兵器為核心,將展覽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開刃─有刃器的發展」將青銅兵 器的源頭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磨製的玉石有刃器。第二單元「展現鋒芒」和第三單元「淬鍊 純青」將青銅兵器區分「商至西周」(約公元前 1600 ∼前 771)、「春秋戰國」(公元前 770 ∼前 221)兩個時期。第四單元「歷久彌堅」呈現秦漢時期(公元前 221 ∼公元 220) 鐵兵器逐步興起之時,對青銅兵器的繼承與發展。

  • 展場巡禮

    新科技、新時代與新故事—上古中國最早的青銅兵器

    李修平

    《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宗與軍事戰爭,對上古中國 的統治者而言,乃是治國的首要任務。不論祭祀或戰爭,均使用特定物品:「祀」用容器, 「戎」用兵器。當上古中國邁入青銅時代,作為當時最為尖端的高科技,鑄銅工藝隨即運 用於製作容器與兵器。相對於莊重華麗的容器,攻城掠地的兵器,學界關注較少,且大多 涉及類型與風格的分析。本文根據考古證據,概述目前所見上古中國十一類最早的青銅兵 器。除了分析基本特徵,亦介紹其考古出土脈絡,兼論相關議題。

  • 展場巡禮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書畫選粹

    蔡君彝

    在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人類首次完成繞行世界一周的壯舉。隨著全 球航線的拓展及世界各地人與物的聚合交流,中國的藝術品有了新的管道向世界流通,海 外新事物的傳入也刺激了中國藝術的發展。本文以「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 西文化交流」特展中的書畫作品為例,介紹中國的書畫家如何在大航海時代,運用隨著航 線開通而傳入中國的圖像素材、創作媒介、知識技法,成就一幅幅精采的作品。本文也將 介紹當時飄洋過海到日本並對當地藝壇產生影響的中國書畫作品。透過本次的書畫選件, 可一覽此一特殊時空下中國書畫藝術的樣態與影響。

  • 展場巡禮

    漂洋過海的「番」作物—十六世紀從美洲到亞洲的番麥、番薯與番茄

    許媛婷

    距今五百年以前的十六世紀(1501-1600),是緊隨著 1492 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 牙語:Cristóbal Colón;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航海艦隊開展對新大陸 的認知後,可以說打開東西方世界交流接觸的關鍵時刻。今(2023)年 11 月 23 日到明 (2024)年 2 月 18 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 東西文化交流」特展的第二單元「不期而遇」,正展示美洲原生物種傳播到東方的例子。 透過展覽,我們可以認識到番麥、番薯、番茄、番石榴、番柿等冠上「番」字的植物,可 能曾被十六世紀的人們認為是惡魔或外星來的植物,1 如何在經由不同人群穿越海洋,輾 轉移動到歐洲及亞洲人們的手上,使得數百年後的今天,成為美味食物的奇幻旅程。

  • 文物脈絡

    清宮文獻裡的公主姿態

    賴玉玲

    傳統公主的降生,因為無關朝祚延續的皇位繼承,常常顯得無足輕重,身影容易被隱沒。 時至今日,清朝公主影像多不可查,但是清宮檔冊、典籍卻不乏公主的蹤跡。在清朝公主 參與宮廷內外慶典和筵宴的日常行儀、維繫清帝國聯盟的下嫁婚禮之外,跟隨清宮檔案、 摺件裡的公主記事,從文字敘述認識清帝國賦予而呈現的各式各樣公主姿態。

每頁筆數:20
頁次:2/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