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797
  • 2007年第24卷第4期

    史前三大考古文化區的交匯與中國文明起源

    郭大順 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匯,是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個原動力。其中尤以使用彩陶、尖底瓶的中原粟作農業區、使用陶鼎、豆、壺的東南稻作農業區和使用筒形陶罐的東北漁獵區這三大區的南北和東西交匯所起作用最大。它們又可以距今五千年爲界分爲各大「個性化」突出又頻繁交彙的「仰韶時代」和文化共同體最初形成的「龍山時代」。南北交匯在燕山以北産生的壇、廟、塚和東西交匯在豫西地區産生的鼎、豆、壺組合,都已具傳統的禮制性質。其所反映的以燕山南北、東南沿海向中原匯聚爲主導方向的文化互動路線及其所實現的「文化認同」,與古史傳說中五帝諸代表人物的活動軌迹相吻合,也爲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出現奠了基。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871 KB 下載次數:688
    格式:PDF 檔案大小:871 KB 下載次數:688
  • 2007年第24卷第4期

    靖康之難── 宋金第二次汴京之役

    李天鳴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軍兩路南下進攻汴京。十二日,西路金軍抵達河陽;十三日,宋軍十二萬餘人不戰而潰。十四日,斡離不率領東路金軍從李固渡渡過黃河。十五日,西路金軍從河清渡過黃河,然後收降西京,佔領偃師等地。十五日,金軍進到汜水,宋軍望風而潰。二十六日,金將粘罕渡過黃河。
    二十五日,斡離不抵達汴京城下。二十七日,金軍開始向汴京城展開攻擊。閏十一月二日,粘罕抵達汴京城下。初一至七日,金軍日日攻擊城東。以後,金軍繼續猛攻城東。同時,粘罕將主攻方向指向城南陳州門。初七日,金軍在陳州門外所構築的橋樑已經達到城濠的三分之二。
    閏十一月中旬,金軍繼續攻擊城東。十九日夜晚,雙方在城南展開砲戰。二十日,粘罕下令總攻擊,主攻指向城南。次日,金軍橋樑構築完成。二十四日,金軍一度攻上城頭。城上三座樓子被火焚毀,形成一道空曠地帶。
    二十五日凌晨,宋朝六甲兵從陳州門出擊,被金軍擊潰。金軍乘勝攻上城頭,宋軍完全崩潰。午時,金軍攻佔陳州門東面城頭;接著,又攻佔東水門南面城頭。次日,汴京四面城頭全部落入金軍手中。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880 KB 下載次數:639
    格式:PDF 檔案大小:880 KB 下載次數:639
  • 2007年第24卷第4期

    澄心觀物── 宋無款〈人物〉之研究

    林莉娜 國立故宮博物院宋無款〈人物〉冊頁主題內容涵括茶酒事、翰墨、插花、掛畫、琴棋,是北宋文人高雅休閒生活的最佳寫照。本篇論文針對畫中茗飲器用、小景畫屏、服飾、宣和裝裱、收藏印記等資料,佐以近年來考古發現宋、遼金、西夏墓室壁畫及陪葬物的出土材料,並徵引文獻史料與傳世可靠畫蹟為例,詳細比對考證宋代與其週邊文化之雙向交流。畫中所繪家具及各式器物形制豐富多元化,呈現出北宋格局,卻另有晉唐、五代風尚之遺存。全幅描寫貴族、文士好古博雅的品味,也反映了室內陳設精緻的審美情趣。而畫上同時鈐有宋徽宗、宋高宗幾方鑒藏御璽,是僅存少數北宋內府珍藏冊頁之佳例。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2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26
  • 2007年第24卷第4期

    鉅編零簡 匯為淵藪──「史館檔」的滄桑與展望

    馮明珠 清朝自太祖崛起建立政權,便開始纂修歷史,留下開國記錄;入關後更為積極,開明史館修前朝史,開國史館陸續完成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前五朝歷史,至乾隆三十年﹙1765﹚,開館纂修功臣列傳後,國史館成為常設機構,迄於清亡。宣統三年(1911),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民國三年三月,袁世凱(1858-1916)在國人的呼籲下,以東華門內原清國史館舊址設置清史館,以原有館藏為基礎,聘請當時的博學鴻儒、清朝遺老等百餘位史學工作者開始纂修前朝史,至民國十六年竣事,出版了《清史稿》。這兩個中央政府設置的史館,都承襲傳統採用紀傳體修史,留下了極豐富的紀、志、表、傳等史冊與稿本,以及為修史所徵集借調的圖籍檔案。民國十七年,故宮博物院因地利之便,奉南京國民政府之命接管清史館,也接收了其豐富的館藏,這是現存國立故宮博物院「史館檔」的來由。
    本文首先介紹「史館檔」的淵源,敘述受到近代中國變革影響下一個全宗檔案的滄桑變化,探討「史館檔」分散後的去處以及現在可能貯藏的地點,最後介紹現存國立故宮博物院「史館檔」的內容與正在展開的數位典藏與出版計畫。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4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45
  • 2007年第24卷第3期

    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

    王鴻泰 本文旨在考察:明清士人如何突破科舉的制約,重新與社會價值進行對話,在現實生活之上,開展有別於世俗世界的另類人生取向、生命活動場域、生活觀念、生活形式,進而由此建構新的社會價值與文化表現形式。
    本文考察發現:明清士人的「閒隱」理念,並非只是一種消極性的泊淡人生觀,而是具有對抗世俗世界,顛覆既有社會價值,別創人生境界的意圖。明清文人試圖藉此離異於由科舉制度所支配的世俗世界,重新架構時間與空間,開闢出一個非世俗的「異境」,再將自己的人生重新投注其中,從中重新開展自我,營造「不俗」的生活形式、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
    明清文人所強調的閒隱理念,發展一種「閒雅」的生活模式,開展出極為繁複、豐富的生活形式及相關論述,由此建立一套「雅」的生活形式,文人且以此自我標榜,對抗世「俗」的世界。這是明清「文人文化」的發展契機與基本內涵。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48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48
  • 2007年第24卷第3期

    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製作在康熙朝的建立

    施靜菲 清宮的畫琺瑯工藝,對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來說,是一項新藝術形式的建立,由皇帝積極主導,集合來自不同作坊的匠人在宮中創作,包括煉製原料、上彩、燒製與圖案設計等一整套全新製作系統的執行。畫琺瑯的工藝原本起始於歐洲,歐洲畫琺瑯器隨著西洋傳教士與外交使節作為禮物進入宮中,或由廣東地方官員向外國商人購買作為珍品進貢。清宮中的畫琺瑯製作從早期自行摸索,利用原有的掐絲琺瑯釉料、磁器上彩的傳統、琉璃廠煉製顏料和自西方進口的顏料,到後來西方傳教士與廣東工匠的加入,研發煉製更多樣的顏料,並融合各種不同工藝技巧,在燒製技術逐漸成熟後,建立了獨樹一幟的清宮畫琺瑯風格。
    本文欲由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來探討清宮畫琺瑯工藝在康熙朝的建立。過去在談十八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以文獻資料為主要依據,討論思想、精神、制度的層面,具體物質在實質生活層面所扮演的角色卻經常被忽略; 對這些畫琺瑯作品本身的研究,也大多注意它們的珍貴及希罕,著重在工藝技術的考察、風格的演變或帝王品味的鑑賞。事實上,從文獻以及在工藝技術上不斷地改進,透露了清宮亟欲與西方的畫琺瑯工藝一較高下、企圖超越前代釉彩工藝的努力。因此隱藏在這些作品背後的,不僅是一項新藝術形式成立的重要紀錄、展現清帝國實力的希望,還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本文希望為東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另一個視角,並釐清其背後錯綜複雜的網絡,建立一基本架構,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基礎。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782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782
  • 2007年第24卷第3期

    論政治與經學流向對《四庫全書總目》評騭標準的影響

    許崇德 歷來《四庫全書總目》多被視為漢學排詆宋學的工具。清高宗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藉漢學家以攻擊宋學家重門戶與結黨之舉措,漢學家亦出於學術上的需要,希望通過指陳宋學的乖謬,從而撥亂反正,並藉着考據訓詁以還經典之原貌。由於政治與學術各有所求,迨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四庫館編修《四庫全書》,便造就了兩者匯流的契機。
    本文旨在探討在上述的背景下,政治與學術互動的現象。四庫館臣因應清高宗政治上的需要,在《四庫全書總目》內對於門戶和朋黨加以非毀;另一方面,清高宗也容許四庫館臣出於學術需要,以漢學為評騭學術的標準,由是形成政治與經學糅合的一個新門戶。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97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97
  • 2007年第24卷第3期

    關於《皇朝地理志》的幾點初步認識

    華林甫 本文探討了臺北故宮庋藏的四種清國史館纂修之地理志書,即:甲、乙、丁本《皇朝地理志》和丙本《大清國史地理志》。作者列表說明各書的分省府州內容,分析各書所反映的年份,指出甲本反映的最晚年份是光緒三十四年,當定稿於光緒末、宣統;乙本成書當在道光之前;丙本反映的是乾隆初期;丁本反映的則是光緒末年的政區沿革。本文重點討論甲本與丁本的關係,作者認為「丁本是甲本的母本,丁是源,甲是流。」指出《皇朝地理志》在學術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並以直隸省為例,舉出該書五個方面的價值,認為:今天新修《清史地理志》應充分吸收《皇朝地理志》之成果。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05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05
  • 2006年第24卷第2期

    滿文檔案與新清史

    歐立德 "新清史"一詞,乃是近幾年始出現的名稱,其反映晚近有關清代時期學術研究上的革新性趨勢。此名詞雖首見於美國,但在日本或其他地方較新的研究論著中已廣泛被採用。此一學術研究的主要特性,乃在於意圖洞察清朝統治的諸多要素,尤其是著重於儘管它是一個中國的王朝,但卻是由滿族所建立並領導的部分。
    在這個逐漸形成的學術研究架構裏,史學家開始就中國歷史以及當代中國民族組成中滿族統治的意義上提出新議題。一般而言,新清史以挑戰漢族中心論述;經由新的範式探索過去(例如殖民主義);並且由邊陲角度來審視歷史事件為其目標。簡言之,此一學術課題揭示非漢族的觀點,並把它整合於我們的歷史認知中。但是新清史並非僅僅是知識上的變化,它同時也呈現在語言上,在這方面最主要標誌在於研究方法上採用了漢語以外的其他語言記載之文獻。目前,滿語文獻是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在本論文中,我將扼要地簡述滿族檔案在新清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展現且於未來仍將持續扮演的角色。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973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973
  • 2006年第24卷第2期

    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交涉

    陳維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居住在俄國伏爾加河(Volga R.)流域的土爾扈特部(Turgut),該部首領渥巴錫(Ubasi)率領部眾離開俄國,歷盡千辛萬苦抵達中國,並向清朝政府稱臣內附。乾隆皇帝對該部東歸一事,甚為欣慰,並在避暑山莊召見渥巴錫等人,加以冊封賞賜,安頓照顧顛沛流離的土爾扈特部眾。至此,土爾扈特部成為大清帝國藩屬。
    由於中、俄雙方均稱對土爾扈特部擁有宗主權,於是雙方相互行文,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土爾扈特部歷史及與中、俄之間關係,前人論述甚多,但對乾隆皇帝依據「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之精神,對該部歸屬問與俄國據理力爭的論述文章,則不多見。本文擬以「故宮俄文史料」等相關檔案史料,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作詳盡的論述。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12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12
  • 2006年第24卷第2期

    乾隆時代的貢馬與滿洲政治文化

    林士鉉 過去學界談論乾隆時代傳教士的「貢馬圖」畫作,較偏重於中西藝術文化交流的角度,重視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融合與創新,而多忽略貢馬的歷史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滿洲政治文化表現。乾隆朝廷接受外藩諸部與各國屬邦的貢馬,除了體現北亞民族尚馬傳統,並成為畫作與詩賦的主題之外,尚有清朝獨特的滿洲政治文化內涵,本文透過為馬命名的藝術,馬匹的相關辭彙在滿洲語文工具書──「清文鑑」的變化,以及宮廷薩滿信仰祭祀馬神等相關活動展現出來。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2197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2197
  • 2006年第24卷第2期

    在洋之盜.十犯九廣──清咸同年間廣艇海盜布興有事蹟考

    陳鈺祥 中英鴉片戰爭過後(1842),在秘密會黨與走私鴉片情形的盛行下,「廣艇海盜」再度猖獗於海面之上。海盜的再起引發了一種護航制度的組織,它主要是由英國和葡萄牙兩國私人出資成立的武裝船隊,對於需要保護的船隻收取護航費,甚至是以武力威脅強取護航費,由於獲利優厚,他們便聚集在寧波口岸互相競爭;咸豐元年(1851),當時廣艇海盜勢力最強的布興有率領了二十幾艘盜艇停泊在寧波港外,一方面與清朝水師周旋,另一方面則使得競爭激烈的護航業更加複雜化。歷史上,布興有只是一個微小的人物,不過卻在咸豐年間,起了不小的作用,雖然在與清政府談判投誠時詭譎多變,但在入營投效後,於浙江打擊盜匪和對抗太平軍,皆有所表現,因此在清政府的眼中,成為一個海盜改過自新的例子。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79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079
  • 2006年第24卷第1期

    唐英與雍乾之際官窯的關係─以清宮琺瑯彩瓷的繪製與燒造為例

    余佩瑾

    本文嘗試從人與物互為關係的角度,來探討雍乾之際清宮琺瑯彩瓷的繪製與燒造。
    清官窯瓷器的生產,自雍正四年督陶官年希堯上任之後,逐漸建立起由內廷主導,御窯廠相應配合的生產機制。而雍正時期深受皇室關注的琺瑯彩瓷的繪製與燒造,透過《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及相關資料的比對,顯示其多數完成於清宮之內,而非景德鎮。同時以皇室為主導的生產背景中,宮中主其事者亦有從怡親王允祥至雍正皇帝的變化。在此之下,督陶官年希堯及其助手唐英,其實未有機會監造琺瑯彩瓷的繪製。
    此情況至乾隆時期,方始出現轉變。特別是透過對琺瑯彩瓷裝飾紋樣之一的錦上添花的觀察,除能從中了解此類紋飾的發展、演變與流行外。也因此而能掌握景德鎮官窯於乾隆時期生產琺瑯彩瓷類型作品的可能性。儘管清宮繪製者和景德鎮生產者,在品名上曾存在琺瑯彩和洋彩的不同,但從乾隆皇帝整理收藏時,以均一的態度同等對待,而得知錦上添花或是乾隆時期新興的裝飾風格。與此一新風格同時出現的,不僅將雍正九年以來蔚為流行的題句詩畫組合,導向以裝飾為主的調性。更重要的是唐英監造錦上添花,也讓我們據此得以重新思索〈陶成紀事碑〉和「圓琢洋彩」的內涵。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00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00
  • 2006年第24卷第1期

    從活計檔看清高宗直接控管御製器用的兩個機制

    張麗端 清高宗重視生活雅趣。他對於宮廷器用的風格,自有一套雜揉了帝王誇耀宏業與文人雅實古典的品味。然而問題是,乾隆皇帝如何掌控其品質,讓為數眾多、品類繁雜的宮廷作坊活計合於他的標準呢?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簡稱《活計檔》)又稱「旨意題頭清檔」。因為內容絕大部分是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房人員登錄皇帝交辦活計所下的旨意,此外還有些各處奉旨製辦活計的來帖等等,所以這份檔案對於瞭解皇帝控管宮廷器用品質的方式及相關問題,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本文爬梳乾隆六十年間的《活計檔》,依序羅列出宮廷活計製造的流程,從內廷傳達旨意開始,直至最終完工呈進後的鑑等,乾隆皇帝積極於掌控每一個環節。尤其值得注意的,在他交辦活計的初期,清高宗就靈活地運用各類「樣」、「稿」等具象的媒介,和工匠們進行有效的溝通,俾使匠人充分瞭解他的構思,或是先行掌握匠人的意念及預備施做的方法。因此,本文擬將樣稿的種類、運用的範疇及其效果做一個整理。此外,乾隆皇帝時有指名特定的畫樣者或成造者的情形。這樣的舉措,意味著高宗十分清楚的掌握這些匠人特質,並且相信委交這些匠人設計、製作,將比較容易得到合於其要求與品味的活計,是非常有效的管控方式。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21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21
  • 2006年第24卷第1期

    同治元年的雨花臺攻防戰

    李泰翰 同治元年(1862)湘軍在曾國荃的率領下,直逼金陵城南雨花臺駐紮,此舉令天王洪秀全感到不安,屢命忠王回京救援。李秀成召集各路人馬,圍攻雨花臺,雙方展開激烈攻防戰。湘軍以寡敵眾,相持四十六日之久,始解圍,此役奠定日後克復金陵之基礎,在大清帝國與太平天國戰役中扮演關鍵性地位。
    本文擬從戰爭史的脈絡探討此役,除利用檔案文獻資料外,也運用本院圖書文獻處所藏《平定太平天國戰圖》,以期達到以圖輔史。論述尤重於探討清軍在此役中的軍事調動、佈署、攻防戰鬥情勢及與其他清軍互動情形,以釐清此役中的若干重要課題。經本文論述可知,雨花臺的曾國荃在太平軍大軍圍困之際,所缺的並非僅是援軍而已,而是「適當」的援軍。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9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96
  • 2006年第24卷第1期

    閻敬銘在山東-同治元年十月~六年二月

    魏秀梅 閻敬銘(1817-1892),陝西人,道光廿五年進士。初仕戶部主事,以幹練著稱。咸豐九年,鄂撫胡林翼奏調委用,總辦糧臺兼理營務。十一年,任按察使,旋署布政使。同治元年至六年間為山東巡撫,六年以病辭。光緒八年,復出任戶部尚書,十年在軍機處及總理衙門行走。十一年授大學士,十四年因病開缺,十八年卒,諡文介。
    敬銘操行清正,能耐繁劇,尤善理財。本文所述,僅限閻氏於山東之政績。東省北蔽京師,南通江南財賦,地位重要。咸豐四年後,崇恩、文煜相繼為巡撫,吏治敗壞,財政困竭,清廷乃命敬銘收拾殘局。敬銘勵精圖治,整飭一新。本文據故宮檔案,將其吏治、財政及軍事三方面政績分端揭出。使一代能臣之心力,表曝於世,而世人得窺晚清地方政治光明之一面。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67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67
  • 2006年第23卷第4期

    明代江南五府地區藏書家的書畫收藏風尚

    陳冠至 明代江南的常州、松江、湖州、嘉興與杭州等五府地區的藏書家,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風尚,就是除了收藏典籍以外,也喜歡收藏書畫,這個特性使得今人在研究明代私人藏書時產生了一些困擾,也就是說,明代江南五府地區的藏書家,本身也很可能是書畫收藏家,兩者在定義上非常容易混淆。姑且不論明人對於「書籍」的定義與認知為何,若僅以此間藏書家喜歡收藏書畫的風尚來看,要將藏書家與書畫收藏家兩者界分清楚,是一件極不可能的事。
    本文針對明代江南五府地區的藏書家喜好收藏書畫的風氣,將這個問題呈顯出來。藉由探究藏書家喜好收藏書畫的原因,乃至書畫收藏在藏書家之間的風靡情況,希望有助將來對於藏書家的定義,能夠提供一個新的方向與參考。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97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97
  • 2006年第23卷第4期

    清代《玉牒》中的滿族史資料價值

    杜家驥 本文主要介紹清朝皇家族譜《玉牒》及其別類《星源集慶》在滿族史研究方面的史料價值。
    男女直格《玉牒》及《星源集慶》,由于對滿族皇族男女成員的婚嫁都有記載,而且記述其生母之身世即由哪一家族嫁給皇族,因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滿族皇家與旗人之通婚、以及與蒙古各部聯姻的狀况。經收集可知,與蒙古貴族之結姻達三百年(包括入關前)、595次,其他爲與八旗人之結姻,從中又可瞭解到滿族皇家與漢人的婚姻,進而得知混血狀况。婚姻資料還反映某些婚俗,以及皇家與滿族貴族、官宦世家之間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而這種姻親關係,又爲研究君臣關係、官場關係、派別鬥爭、行政與吏治以及認識清朝政權的特色,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直格《玉牒》由于對皇室男女之生平簡歷作紀錄,因而可補文獻傳記史料之不足:1.提供無傳記之皇子、王公、公主等的某些資料。2.滿族宗室王公不少人參與朝政,他們的任職,在《玉牒》中有系統的記錄,比傳記資料詳細,尤其是《星源集慶》更爲系統。3.提供重要人物生卒年。另外,還可糾正傳記或其他文獻史料中的某些錯誤記述。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86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86
  • 2006年第23卷第4期

    天聰八年遠征察哈爾部與滿洲國(Manju Gurun)的結構

    楠木賢道 本文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滿文國史院檔中的〈天聰八年檔〉,分析天聰八年(1634)察哈爾部及附帶的華北遠征時皇太極對八旗軍、扎薩克軍所採取的用兵策略,並從其用兵策略來解明皇太極為汗時期的滿洲國結構。為了準備天聰十年舉行的大清皇帝即位一事,皇太極曾經在一定程度上整備過集權體制。但,對皇太極來說的權力擴張,不是對全體八旗進行直接的集權影響,而是以八旗分權體制為前提,在八旗內部增加自己所擁有的領旗數量,在八旗外緣部建立類似八旗的組織,將其置於自己強烈的影響之下,這樣兩種渠道向前推行的。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8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85
  • 2006年第23卷第4期

    各抒所見: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的分析

    葉高樹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崩殂,乾隆皇帝御極之後,為周知庶務,洞悉利弊,旋於同年九月十九日頒降諭旨,命在京滿、漢文武官員輪班條奏,以為朝廷施政參考。這批主要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的「條陳奏摺」(hacilame wesimbure jedz),自該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三個月間,由各部院衙門的一九九位官員,進呈三○六件奏摺,其中包括滿文一一九件,漢文一八五件,滿漢合璧二件。就具奏人的身分而言,以八旗武職人員居多,約佔三分之一強,條奏的主旨自以旗務問題為主;其他官員奏陳的內容,舉凡行政、司法、財賦、文教、吏治諸事,涉及的範圍則頗為廣泛。由於雍正十三年「條陳奏摺」的形成,係起於新君即位欲瞭解政情,臣工建白不乏對雍正朝晚期諸多改革措施的檢討;又為除弊興利,所言亦對乾隆朝初年的政策走向產生影響,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54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54
每頁筆數:20
頁次:16/4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