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797
  • 2009年第27卷第2期

    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

    陳葆真 王羲之(303-379)《快雪時晴帖》進入清宮之後,經過重裱,成為乾隆皇帝(1711-1799)最珍愛的書蹟之一。乾隆皇帝從乾隆十年(1745)之前到乾隆六十年(1795)之後,五十多年之間共在冊中書寫了七十多則題記。本文主要藉由詳讀乾隆皇帝的這些題記,結合相關史料,去探索乾隆皇帝的思想、生活行事、鑑藏態度、和書風變化等各方面的問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8 MB 下載次數:1368
    格式:PDF 檔案大小:8 MB 下載次數:1368
  • 2009年第27卷第2期

    《苗瑤黎僮等族衣冠圖》册及《職貢圖.第六册》考

    畏冬、劉若芳 《皇清職貢圖》是清乾隆朝歷時十年完成的一部記錄當時清廷與外國及所屬少數民族關係的重要圖錄。它的繪製經歷了一個由「番圖」到「職方會覽」再到「職貢圖」的演變過程。最近新近發現的《苗瑤黎僮等族衣冠圖》冊及《職貢圖•第六冊》,前者包含有《皇清職貢圖》的原始稿本《四川省番圖冊》,後者則為《皇清職貢圖》的早期繪本。二者的面世曝露了《皇清職貢圖》創制之初的一些情況,為《皇清職貢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而重要的實物資料。本文從二者的考證入手,力求澄清《皇清職貢圖》繪本早期創制的部分事實。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967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967
  • 2009年第27卷第1期

    同、光年間中俄伊犁邊界交涉探討——以中俄訂定之條約及界圖為例

    陳維新 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勢力進入哈薩克地區,向大清國所屬巴爾喀什湖(Lake Balkash)以東以南地區擴張,隨後將該地區擅自劃入該國版圖,並將其勢力向特穆爾圖淖爾(即現在的伊塞克湖Lake Issyk-kul)一帶推進。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俄國想透過談判簽約的方式,將該國所占領土地的事實,要求清朝政府承認。同治三年(1864),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即《塔城界約》)後,俄國再乘新疆動亂,派兵進占伊犁,清朝政府派崇厚前往俄國交涉,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交收伊犁條約,清朝政府認為崇厚所簽條約內容喪權辱國,拒絕簽字,並欲將崇厚治罪,使得中俄兩國關係更加緊張。當時駐俄大臣曾紀澤銜命與俄國政府交涉,雙方簽訂中俄改訂條約,俄國終將伊犁歸還,並約定勘分西北邊界。本文擬以外交部寄存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之有關劃分伊犁疆界輿圖及所訂條約原本等相關檔案史料,針對同、光年間,當時負責與俄國交涉及劃分伊犁邊界重任的朝廷大臣,在與俄國官員劃分疆界談判上,與俄國官員交涉情形,作一簡單的介紹。
  • 2009年第27卷第1期

    阿嵯耶觀音菩薩考

    李玉珉 在中國佛教造像中,有一種造型特殊的觀音菩薩像,深受九世紀中南半島佛教藝術的影響,稱作「阿嵯耶觀音」。阿嵯耶觀音是大理地區特有的觀音信仰,其信仰的內容在〈南詔圖傳〉和〈南詔圖傳.文字卷〉描繪記述甚詳。本文首先討論〈南詔圖傳〉和〈南詔圖傳.文字卷〉的製作年代,其次探索這一信仰的發展狀況。筆者以為此一信仰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南詔的豐祐時期(824-859)。當時南詔國勢日強,民族意識抬頭,為了要表示南詔王室的威權與統治的合法性,豐祐就在早期普門品觀音的信仰基礎上,創造出阿嵯耶觀音化為梵僧,授記蒙氏,王權天授的佛教神話。自此以後,南詔王室代代欽崇阿嵯耶觀音,直到大理國時期,仍歷久不衰,留下了為數可觀的阿嵯耶觀音造像。可惜遺憾的是,根據風格分析,目前所存的阿嵯耶觀音像,多為十二、三世紀大理國後期的造像,尚未發現南詔時期的作品。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1119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1119
  • 2009年第27卷第1期

    鎮江本《杏園雅集圖》的疑問

    吳誦芬 藏於江蘇鎮江博物館,明代宮廷畫家謝環作於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的《杏園雅集圖》,一直被今人視為明初宮廷繪畫的重要記年記名代表作。在論及明初的庭園、雅集、人物肖像畫等等話題時,屢屢成為眾家學者們所援引徵用作為文獻參考的熱門畫作。但此卷圖畫部分的人物肖像筆法、著色並非一人所為,畫中人物所穿官服與《明史.輿服志》的規定亦有牴觸,書法部分和與會者的其他書法作品筆跡相差甚遠,流傳序列上亦有大片空白,如此種種,都使此卷的可靠性顯得疑雲重重。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8 MB 下載次數:631
    格式:PDF 檔案大小:8 MB 下載次數:631
  • 2009年第27卷第1期

    石峰堡之戰和石峰堡戰圖

    李天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十五日,新教回民田五聚集新教群眾在甘肅鹽茶廰小山起事,十九日攻打靖遠。陜甘總督李侍堯派兵剿捕。二十四日,提督剛塔領兵在馬營水擊敗回兵,田五負傷自盡。回兵殘部逃往馬家堡。五月上旬,剛塔領兵進到馬家堡。初四日,回兵乘夜翻山逃往馬營街。初九日,剛塔等進攻馬營街;十一日,回兵再度翻山逃遁,逃往石峰堡、鹿鹿山一帶。剛塔繼續追抵鹿鹿山。初八日,石峰堡一部回軍攻打通渭縣城;十一日,攻破縣城。十二日,清軍收復通渭。十七日,鹿鹿山一部回兵南竄;十九日,攻打伏羌縣城。二十二日,李侍堯、五岱等先後抵達伏羌,攻擊回軍。二十六日夜,回軍逃離伏羌,最後逃抵底店。
    五月十五日,清高宗命兵部尚書福康安前往甘肅會同剿除叛亂;二十日,又命大學士阿桂前往擔任總指揮官。二十六日,清高宗命福康安接任陜甘總督。清高宗又先後調派各地清軍一萬餘人前往甘肅增援。
    六月十一日,福康安攻佔底店。接著包圍石峰堡。十六日,福康安領兵攻佔石峰堡東方回兵大營。二十三日,阿桂抵達前線。二十五日,清軍攻佔西北、東南兩處山腿,切斷回兵水源。七月初四日夜晚,回兵展開突圍,遭到清軍擊退。初五日黎明,福康安等乘機進攻,俘獲回兵首領張文慶,攻克石峰堡。石峰堡之役結束。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石峰堡之戰的一幅作戰態勢圖,題名〈石峯堡一帶地形圖〉。那是當年六月十五日福康安奏摺的附圖。圖中還有清高宗的硃批。由於有這幅作戰態勢圖可供參考,使石峰堡之戰的研究更加便利。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6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66
  • 2009年第26卷第4期

    滿文《烏喇等處地方圖》考

    承志 康熙二十八年,大清國同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翌年,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薩布素和鎮守寧古塔地方將軍巴海兵分九路視察黑龍江上下游南北各地。其後視察邊界已成為一種制度,每年定期派兵視察黑龍江以北各地邊界,也為以後處理大清帝國邊界問題,提供了一個模範。在此之後,留下了很多有關視察邊界的滿文文書和輿圖資料。這些資料至今鮮為人知,也很少為中國史學界所重視。
    本文所探討的《烏喇等處地方圖》即同康熙二十九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等人,巡察黑龍江下游以北的亨滾河、兔乎魯河流域有直接的關係。
    本文主要利用滿文檔案資料,通過解讀當年九路視察計劃以及人員構成等相關報告,結合康熙時期為編纂《大清一統志》事業,在黑龍江、寧古塔等地反覆調查山川、關隘、古蹟、土產等人文歷史地理狀況的歷史事實。指出在編纂《大清一統志》過程中,利用《烏喇等處地方圖》等輿圖資料,重新繪製各種輿圖的具體過程,進而闡明大清國統治黑龍江下游東北地區的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90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90
  • 2009年第26卷第4期

    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

    賴毓芝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豐富的中國皇室肖像及儒家聖賢像,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都有一個系統化的統一裝裱格式。例如帝王像的掛軸一律裱以帶有雲紋的金黃色綾,天地部份再襯以稍淺明黃色綾,背綾則題有「乾隆戊辰(1748)年重裝」字樣。這批圖像,根據《國朝宮史》等的記載,原本藏於內務府庫,乾隆時將其重置於南薰殿,因此傳統上通稱為南薰殿圖像。
    本文試圖重建此圖像成立的歷史與原貌,並回答這批圖像在清宮皇權建置的結構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考慮這批圖像成立的時間點是否具有任何意義?而南薰殿作為這批圖像收藏地的選擇,是否有其考慮或純粹只是巧合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近年的清史研究,已指出乾隆作為一個漢傳統的皇帝只是其皇權的一個面向而非全部,因此本文也將試圖探討乾隆作為一個滿人的皇帝如何挪用一個象徵漢道統的歷史遺產為己之用,而乾隆的滿人認同是否左右這批圖像的篩選。簡而言之,本文將以介紹這批圖像的形成為起點,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並進一步把這個宣示漢道統的舉措放在一個比較複雜的滿、漢、蒙等文化共存的清政治生態中來考慮。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89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89
  • 2009年第26卷第4期

    清代林爽文事件中的臺灣原住民

    何孟侯 林爽文事件是臺灣在清朝統領期間所發生規模最大的一次民變,起事者分南、北兩路擴展,範圍遍及臺灣西半部的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區,在南臺灣的起事部眾甚有蔓延入東臺灣之勢;整起事件幾乎波及全臺,又耗費年餘始得弭平,可謂為當時震動朝廷的大事,不但屢屢派遣重臣抵臺督師,又調各省精兵馳援,就連皇帝亦親自在京城裡對戰事下指導棋,於今從清代官方流傳下來的檔案仍可檢得關於此一事件完整的記載。就以往所認知,林爽文事件即為臺灣地區閩、粵移來漢民與清朝統治者間的衝突,在其中鮮少提及本地的原住民族群,本文特就事件中與臺灣原住民相關的部分析出並加探究,主要以原住民族群在林爽文事件中面對外來勢力的取向與歷史定位,以及清廷站在統治者角度,於事件過程中與臺灣原住民各族群間的互動及認知等面向,藉由史料的縷析、鋪陳與探討,以呈現這段可貴的史實。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24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24
  • 2009年第26卷第4期

    以清季《收發電檔》探討東三省鼠疫的應變措施

    彭偉皓 本文討論清代宣統年間東三省鼠疫死亡人數統計、火葬以及撫卹問題,並以清朝官方電報檔案作為近代醫學史的論述依據,東三省鼠疫起於宣統二年(1910)十月至宣統三年(1911)三月中旬後結束,雖然只有短暫的半年,死亡人數卻是數以萬計,同時也影響到國家經濟以及國運,為研究近代疫病史的啟示,也作為近年亞洲地區爆發SARS疫情的反思。
    由於清朝官方與民間在鼠疫死亡人數計算的差異,造成統計上面臨困難的局面,另外人民私自就土掩埋病屍的情形,除造成傳染外,也是官方無法統計的漏洞。伍連德為使就地掩埋造成的傳染的嚴重問題獲得解決,決定以火葬政策杜絕傳染,初期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保守派反對,但後因清廷的支持與火葬效果卓著,使得火葬得以順利施行。另外此篇於後部並探討參與東三省鼠疫防疫人員的撫卹問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30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30
  • 2009年第26卷第3期

    古書旁行邪上考

    黃人二 古書內容諸多體式,本難以說清箇中是非原委。雖然,晚近二三十年之間,以新出土文獻資料公佈之至多且夥,漸有說解之可能。古代簡牘之內容,約可歸為四類。第一種是全部皆為文字,而間以簡牘符號雜於其中而已。第二種是圖,但也並非全無文字,主要以圖為主,文字較少則為輔。第三種是圖文混排,且圖文之比例相當。第四種亦全為文字,但為特殊體例之編排,將文字放置寫入一表格中。所謂「旁行邪上」,僅與第一種、第四種中之少數相干而已。指於一簡之中分為數個欄位,讀法並不依一般正常之竹簡讀法一樣,由上直下,一簡到底,而是最上一欄之文字讀竟,接續以次簡同一欄位而讀。今日所能見到之竹簡,郭店竹簡《語叢三》可為說明之資助。「邪上」,則為特殊之法,主要與古曆譜牒有關。文中列舉郭店竹簡《語叢三》、《墨經》、《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後漢書》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中之〈馬武傳〉、《逸周書.諡法解》,加以說明。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927 KB 下載次數:609
    格式:PDF 檔案大小:927 KB 下載次數:609
  • 2009年第26卷第3期

    《二年律令》中的「與……同法」試探

    周敏華 《二年律令》中標示「與盜同法」者共有八則,另外在簡26也有「與賊同法」。前人在解讀這些簡文時,多半直接譯為「依盜法論處」。然仔細檢視這九則簡文,發現除四則可釋為「依盜法論罪」,其餘五則,不僅無偷盜情形,且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也已高於偷盜,甚而危及人身或整體經濟及國家的安全。此外,此五則律法也絕非孤立,它們或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彼此相連,或散見於其他律法之中。總之,只要相互比對,絶對可讓我們為「與……同法」,找出合理的詮釋。「與……同法」或許是秦、漢之初,本有一套法律底本,但律令還是繼續在增補、修訂。為能因應實際需要,又要能解決隨時可能出現的違法現象,政府極可能在現有的法令條文中,設立了一些過渡時期方便運作的法律術語。使執法者可以就既有的律令,上下比罪,以找尋合理的判決。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90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590
  • 2009年第26卷第3期

    故宮黃綾本《玉皇經》在道教經典史上的價值

    謝聰輝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珍藏了一本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黃綾定本《玉皇經》,此善本可說是目前道教《玉皇經》研究中的重要版本,因為它保存了南宋以來的轉經儀式完整經本,與豐富而有用的序跋資料。其在道教經典史的價值,主要可歸納如下:一是根據附錄的南宋程公許兩篇〈玉皇經跋〉,不僅可以考察當時四川蜀本的形式,瞭解其流變的軌跡;更可追溯最初《玉皇經》出世的背景與因緣。二是元人黃日新的〈序〉與〈校勘記〉,不僅詳述《玉皇經》重要版本的來源與演變;並利用當時《道藏》相關資料校正,逐一指陳他所見湖南地區《玉皇經》版本的內容與訛誤。三是經由黃綾本所保留的誦念《玉皇經》文前的「啟闕」(請神)文字,比對《正統道藏》本《文昌大洞仙經》(CT5)卷一、卷二,可證實二者出自同一系統;可推論《玉皇經》出世的地點應在四川蓬溪縣,且由劉安勝道壇後輩的乩手扶鸞書出。四是卷末所附的四十四則誦經感應故事,承擔了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上可考察其故事的來源與變化的情形,探索其中內含的意義,下可追索之後版本中保存的痕跡,以明瞭相關版本的關係。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50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50
  • 2009年第26卷第3期

    一帶山河萬里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彩繪本《甘肅鎮戰守圖略》

    盧雪燕 《甘肅鎮戰守圖略》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五種明代紙本彩繪邊防圖之一,它與《陝西鎮戰守圖略》、《寧夏鎮戰守圖略》的尺寸、外觀大致相同,冊頁,彩繪輿圖附圖說,繪圖人不詳,三種圖冊描述範圍不出明代總督陝西三邊軍務轄境之延綏、固原、寧夏、甘肅等四個軍鎮地區,可能是明嘉靖年間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下令繪送兵部的一套圖本。本文以《甘肅鎮戰守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製圖的時代背景,考述成圖時間,認為該圖冊編繪時間上限是嘉靖二十三年,下限為嘉靖末年(1544-1566)。就文物價值言,本圖冊為傳世絕少的明代彩繪邊防圖中的珍本;就史料價值言,本圖冊所繪河西地區之衛所、驛遞、城堡、墩臺、邊牆以及西域地區的土地人物等內容豐富,堪與同時期的邊防圖志相互比對,互補不足。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9 MB 下載次數:658
    格式:PDF 檔案大小:9 MB 下載次數:658
  • 2009年第26卷第3期

    圖史互證:院藏《清軍圍捕林爽文圖》與福康安剿捕林爽文之役

    林加豐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底,福康安奉命來臺平定以林爽文為首的民亂。期間福康安至少繪製戰圖三次,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就藏有其中一幅,其圖名為〈清軍圍捕林爽文圖〉。另外兩幅戰圖流落何方,尚需進一步察考訪得。此外,本文在撰寫期間又發現兩幅於日治時期由伊能嘉矩所繪之地圖,其圖名分別是〈岸番把守之圖〉以及〈地圖〉等兩幅。上述三幅地圖,主要是在描述福康安在進入內山之後,清軍兵力如何配置,而生番在歸順清廷之後,諸番社是如何配合清廷,剿捕林爽文及其部眾。此一過程,在文獻記載上過於簡陋,而本文則是運用圖史互證的方式進行比較,過程中正補強了文獻中對於內山追補此一時期的缺漏。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695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695
  • 2008年第26卷第2期

    釋殷卜辭「徒」字的一種用法

    蔡哲茂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208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208
  • 2008年第26卷第2期

    漢代長鼻胡人圖像初探

    陳健文 本文探討漢代一種特殊的「長鼻」胡人圖像,並從「映現」(寫實)的觀點,探討與之關連的幾種現生人種類型。初步研究認為:此種胡人圖像可能與高加索種中的地中海人種等人群有關,並進一步推測此種胡人造型的出現,可能肇因於匈奴從西域大量地補充兵員,結果造成了匈奴人種的日趨高加索種化。此外,烏孫及月氏的人種,也可能是擁有此類性狀的人群。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0 MB 下載次數:938
    格式:PDF 檔案大小:10 MB 下載次數:938
  • 2008年第26卷第2期

    傳顧愷之《列女仁智圖》的斷代研究

    童文娥 本文結合風格分析和文獻資料的比對,討論傳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前後段圖像和頌贊文的斷代等相關課題。從畫幅的「斷裂痕」觀察,將此幅作品,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段落,二者頌贊文的書風與人物畫法均有出入,分析此圖前、後段的畫作風格,及頌贊文書風,並檢證劉向《古列女傳》的文本及清代阮福《古列女傳》刻本插圖,認為《列女仁智圖》前、後兩段,應分屬不同時代的畫家,即前段是十世紀;後段是十一世紀畫家所作的摹本。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0 MB 下載次數:1022
    格式:PDF 檔案大小:20 MB 下載次數:1022
  • 2008年第26卷第2期

    關於《朱子晩年定論》的單行本

    永冨青地 《朱子晩年定論》一書的問世在陽明學確立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以往對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卻一直缺乏基本的研究。本文考察了此書在《王文成公全書》成書之前的刊刻、流傳情況,首次指出安徽省博物館藏《朱子晩年定論》是該書現存唯一的明代單行本,並探討了這個包括錢德洪增錄的兩卷內容在內的三卷本在陽明學傳播中的意義。根據本文考察可知,《朱子晩年定論》在被收入《王文成公全書》以前的相當長時期裡一直以單行本形式流傳,在這一時期,至少有三種單行本在世間流布,而其中兩種是以前研究者很少提到的經錢德洪增錄的三卷本。兩種三卷本的問世距王守仁向羅欽順承認《朱子晩年定論》所收書簡並非皆為朱子晚年之作、從而承認自己關於朱子晚年自悔其中年學說的主張在論證方面存在問題之後已經三十餘年,但是該書對包括錢德洪在內的眾多王門後學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錢德洪等人在傳播陽明學的過程中,也顯然有意識地利用了該書對讀者的這種影響力。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00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00
  • 2008年第26卷第2期

    吉藩本《抱朴子外篇》的版本學和文獻學價值

    陳清慧 在《抱朴子》的諸多版本中,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吉藩崇德書院所刻《二十家子書》本的《抱朴子外篇》二卷,是一個多為學者所忽略又獨具特色的版本。本文在梳理《抱朴子外篇》版本源流的基礎上,從《抱朴子》內篇、外篇、別旨三者關係,卷篇架構問題,《百家》、《文行》重出問題以及吉藩本的不同於其他版本的處理方式等方面,對其加以考證,論述其在《抱朴子》研究中的版本學價值和文獻學價值。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89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789
每頁筆數:20
頁次:14/4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