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館與清史稿──清史館未刊紀志表傳的纂修及其史料價值
莊吉發
修史,主要在保存史料。長久以來,多將《清史稿》的疏漏舛訛等缺點歸咎於《清史稿》的倉卒成書,未遑審訂。其實,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北洋政府在原國史館的基礎上,正式設立清史館,仿照《明史》,繼承傳統正史體例,大規模啟動修史工程。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完稿問世。前後歷時十四年,動員百餘人;將《清史稿》的缺失,歸咎於倉卒成書,似是而非,缺乏說服力。
清史稿,有已刊的《清史稿》,還有清史館檔中未刊的清史稿,因此已刊《清史稿》並不等於清史稿。清史館檔的主要內容,除了現刊《清史稿》排印本的原稿外,還含有大批未刊紀、志、表、傳內容不同的其他稿本,以及清朝國史館纂修的紀、志、表、傳初輯本、覆輯本、黃綾定本等等。清史館纂修的大批稿本因未經選刊,而被世人忽略。討論《清史稿》不能一概而論,清史館中的稿本,因出自多人之手,其中有不乏可信度較高的稿本,可以整理出版,作為《清史稿》的補編,稱為《清史稿補編》,可與《清史稿校註》相輔而行。本文撰寫的旨趣,即在探討清史館未刊紀、志、表、傳各種稿本的纂修情形,及其史料價值。掌握豐富的原始稿本,有助於大型清史的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