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鬼工手,能傳仙客情」:乾隆朝宮廷的象牙「仙工」
施靜菲
本文旨在探究乾隆時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出現許多稱為「仙工」作品之相關現象(在過去雍正朝的相關檔案中卻極少見有「仙工」的紀錄)。不同於以 往傾向將象牙「仙工」放在竹木牙角雕刻研究取徑中,以工藝技術、風格分析及相關製作背景為重點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回應近年清宮藝術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討論架構以導出有意義之觀察。以重新檢視清宮象牙「仙工」作品出發,利用文獻、圖像、收藏與陳設情況等材料,探討它們在清宮內務府整體物品製作之定位,以及收藏與陳設,將清宮中的象牙「仙工」放入適當的脈絡中,企圖對此批作品有更深入、完整的理解。最後並藉由梳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巧工、奇器的概念,來觀察乾隆皇帝對所謂「仙工」之態度及理解,探求「仙工」概念在清宮的出現及可能的契機。
乾隆朝宮廷所稱之「仙工」所指涉的材質雖不以象牙為限,但以象牙製品數量最多、脈絡最為清晰,因此本文便以象牙製品為主要討論對象。這個研究對象 在清宮內務府物品製作品類中並非主流,在過去有關清宮藝術的研究中,討論亦不多見。相對於清宮中主流的視覺圖像、工藝製作及大型成做項目,這些奇工小物看似微不足道。我們或許無法精確地回答乾隆皇帝為何對這類物品感到興趣,但卻可以相對持平地評估,「仙工」作品在當時被青睞、重視,入列於代表當朝藝術的收藏中,成為形塑當朝文化藝術成就的一環,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乾隆皇帝御製詩中「自是鬼工手,能傳仙客情」般的論述,似乎意味「仙工」代稱之出現,不但解決了「人欲 - 天理」、「人巧 - 天成」之間的緊張感,並且拉抬了它們的藝術地位。更甚者,或許乾隆皇帝正在估算,用渾然天成的「仙工」來合理包裝對奇技的喜愛,不也正是文化品味正統性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