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34卷第1期

  • 「自是鬼工手,能傳仙客情」:乾隆朝宮廷的象牙「仙工」

    施靜菲 本文旨在探究乾隆時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出現許多稱為「仙工」作品之相關現象(在過去雍正朝的相關檔案中卻極少見有「仙工」的紀錄)。不同於以 往傾向將象牙「仙工」放在竹木牙角雕刻研究取徑中,以工藝技術、風格分析及相關製作背景為重點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回應近年清宮藝術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討論架構以導出有意義之觀察。以重新檢視清宮象牙「仙工」作品出發,利用文獻、圖像、收藏與陳設情況等材料,探討它們在清宮內務府整體物品製作之定位,以及收藏與陳設,將清宮中的象牙「仙工」放入適當的脈絡中,企圖對此批作品有更深入、完整的理解。最後並藉由梳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巧工、奇器的概念,來觀察乾隆皇帝對所謂「仙工」之態度及理解,探求「仙工」概念在清宮的出現及可能的契機。
    乾隆朝宮廷所稱之「仙工」所指涉的材質雖不以象牙為限,但以象牙製品數量最多、脈絡最為清晰,因此本文便以象牙製品為主要討論對象。這個研究對象 在清宮內務府物品製作品類中並非主流,在過去有關清宮藝術的研究中,討論亦不多見。相對於清宮中主流的視覺圖像、工藝製作及大型成做項目,這些奇工小物看似微不足道。我們或許無法精確地回答乾隆皇帝為何對這類物品感到興趣,但卻可以相對持平地評估,「仙工」作品在當時被青睞、重視,入列於代表當朝藝術的收藏中,成為形塑當朝文化藝術成就的一環,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乾隆皇帝御製詩中「自是鬼工手,能傳仙客情」般的論述,似乎意味「仙工」代稱之出現,不但解決了「人欲 - 天理」、「人巧 - 天成」之間的緊張感,並且拉抬了它們的藝術地位。更甚者,或許乾隆皇帝正在估算,用渾然天成的「仙工」來合理包裝對奇技的喜愛,不也正是文化品味正統性的展現?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1251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1251
  • 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七世紀為中心

    陳國棟 在明代,中國社會所擁有的印度織品得自海島與大陸東南亞的貢品,以及琉球、中國商人的貿易商品。明末則亦輾轉獲自歐洲人與中國貿易家之手。因為供需過程係屬間接,所以來源及品名都很難辨識。加上目前所知流傳實物絕少,因此研究者不多,是個很困難的課題。
    不過,文字的史料倒相對比較容易找到。我們或許可以先從文字上整理此一段史實,設法辨識若干品類,並且建議一些進一步探討的方法。藉此機會,也可以帶進當時人對南亞與東南亞的認知,並且獲得若干歐亞互動的印象。
    本文利用各種史料,爬梳出印度棉布在中國進口與流通的概況,同時對比定中外文獻對同種印度棉布的稱法,作出建議。此種比定若能廣泛達成,當可方便利用中國境外的收藏與資訊,具體化對十六、七世紀出現在中國之印度棉布的理解。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629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629
  • 柏林收藏的紫光閣功臣像 及其相關作品新論

    王靜靈 本文旨在研究分別收藏在隸屬於柏林國家博物館(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的亞洲藝術館(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與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ches Museum)的紫光閣功臣像及其相關作品,包括:(一)〈瑪瑺斫陣圖〉、(二)功臣油畫肖像、(三)手卷小稿、以及(四)功臣肖像立軸。首先針對現有研究進行回顧與檢討;其次爬梳柏林國家博物館所藏所有紫光閣功臣像之作品進入博物館的收藏史並發表過去未曾出版之研究材料;最後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除了從清宮畫院機制的角度對紫光閣功臣像系列以及〈瑪瑺斫陣圖〉的製作過程進行重構,並對若干作品的作者問題與成畫時間進行重新確認。
    考察這批美術品除了有助於理解文物脈絡的時空流轉過程,對於整體掌握清宮當時宮廷作坊的製作流程、特色亦有重要意義。筆者希望本文能對於瞭解清宮對於軍功、民族、外交事務的重視程度,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角度。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2 MB 下載次數:893
    格式:PDF 檔案大小:22 MB 下載次數:893
  • 山巔上的雄鹿、猛虎與野山羊:馬家塬馬車草原裝飾的來源與傳播途徑

    吳曉筠 雄鹿、猛虎與野山羊是阿爾泰地區鐵器時代文化活力的來源,與當地自然生態、人口生計及文化表現密切相關,至今依然未變。這三種主題做為戰國晚期甘肅天水張家川馬家塬遺址馬車的主要動物裝飾,不僅是西戎與草原文化廣泛交流的結果,且應有更加深刻的背景。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過去幾種馬家塬遺址所見草原因素來源的說法進行再驗證。除論證馬家塬遺址與阿爾泰巴澤雷克文化的承襲關係外,本文更通過蒙古鹿石以及鄂爾多斯地區出土文物的對比,提出巴澤雷克文化因素是順著阿爾泰山南麓經過蒙古、鄂爾多斯再向南進入馬家塬。通過這些地區出土文物的綜合對比,本文試圖呈現巴澤雷克文化因素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形式,以及這些文化因素如何為馬家塬貴族所採用並重新詮釋。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614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614
TOP